自然界中有些生物,像是天生就備有導航系統。比如,信鴿能夠長距離傳遞書信而不出差錯,蜜蜂縱使流連于花叢之間也能夠找到回蜂巢的航線,鯊魚能夠筆直不拐彎地在海洋中遨游很長時間和距離而不迷失。究其奧秘,地磁場的存在是現實基礎,而各自的“導航神通”則是關鍵。

那微生物之中有“識途者”嗎?答案是肯定的,趨磁細菌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各國科技生產力得以快速發展,人們研究的領域和內容極大程度地得以拓展和深入。

20世紀50年代末,意大利人Bellini首先觀察到一些細菌可以感應地磁場。然而,同諸多“首次發現”相類似,該發現在當時并未引起關注。十多年后,美國人布雷克摩爾(Richard P. Blakemore,細菌學家)在海洋淤泥和沼澤沉積物中意外獲得了若干可以沿磁場運動的細菌。

他將其置于顯微鏡下觀察時,發現這些微生物總是朝載玻片的一頭運動。隨后,他靈機一動將磁鐵放在載玻片邊上,結果令人驚奇的一幕出現了——這些小東西竟朝著磁鐵N極運動!至此,趨磁細菌正式登臺亮相,而布雷克摩爾也被認作是趨磁細菌的發現者。

趨磁細菌實際上不是某一種細菌的稱謂,而是一個統稱,諸如桿菌、球菌、螺旋體和弧菌等中均有趨磁細菌的存在。其共性不斷為科學家們所發現,如它們通常是革蘭氏陰性細菌,菌體上長有鞭毛,具運動能力,可以從周邊環境獲取鐵元素,并在體內形成磁小體(含鐵、個體微小的磁性顆粒,為蛋白質或磷脂等所包裹,無細胞毒性)等。其分布也呈多樣化,但主要存在于海洋、湖泊和河溝底泥,以及土壤之中。


串聯式排列的磁小體

善于思維發散的讀者可能會猜想,布雷克摩爾的實驗應該是在美國進行的吧,趨磁細菌朝磁鐵N極運動,也就是地磁南極(地球北極),那么如果這個實驗是在南半球某地進行,微生物該如何運動呢?要是在赤道附近進行,趨磁細菌是不動,還是向某一極動呢?

上述問題的答案早已揭曉。20世紀80年代,就有美國科學家做過相關研究,結果是在南半球確實有朝地磁北極(地球南極)運動的細菌,而在赤道附近兩種朝向運動的細菌并存。

那么,趨磁細菌為何會有這種朝向性呢?從“用進廢退”的角度來看,多為厭氧性微生物的趨磁細菌,它們需要這樣的運動能力以確保其在水體和淤泥等環境中移動(轉移至缺氧或無氧環境),而其現實基礎則是上面提到過的磁小體。

每一細胞內會含有若干數量的磁小體(2-10顆,內含Fe3O4和Fe3S4),它們大小均一,棱柱狀(六面或八面),每一磁小體均有南北極,胞內呈線性鏈狀排布,使得細菌可沿地磁運動。此外,已有研究證實趨磁細菌的趨磁能力可遺傳,若干磁小體合成基因也已完成克隆。

不要小覷磁小體,它在高新領域可是明星材料。首先,其在“做工”和材質上要完勝人工制造物。磁小體細微、均勻,是非常理想的磁性記錄材料,用于制造計算機記憶元件再理想不過。利用其超順磁性,可生產用途廣泛的磁性液體。利用其高矯頑力特性,可生產高密度存儲磁粉用于磁性鑰匙和磁卡等的制作。


計算機記憶元件

其次,生物友好度高。磁小體是生物磁鐵,無細胞毒性,可用作并已用作特定藥物輸送載體,在臟器組織治療領域功用非凡。另外,磁小體還可作為轉基因載體用于生物傳感器等的制造。


生物傳感器

相信隨著人們對趨磁細菌研究的不斷深入,一個又一個的發現和驚喜會接踵而至,必然會更多更好地造福人類。

-END-

*本文為《胖魔王的微生物陣地》(微信號:nldxhjwswx)首發,任何媒體轉載時須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陣地》名稱及微信號。未經許可,嚴禁對包括標題在內的任何改動。

*文中圖片大部分引自網絡,如不慎侵權請告知。歡迎朋友們就內容進行斧正,一切為了更好的科普。

來源: 胖魔王的微生物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