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觀察過水如何一點點沸騰?隨著溫度升高,水中先是冒出魚眼睛一樣的氣泡,微微發出聲音。之后,沿著容器的邊緣,涌出了連珠一般的氣泡。再等一等,水就徹底沸騰了,看起來騰波鼓浪。
如此細致的觀察,出自一位古人,他就是被后世尊為茶圣的陸羽。在陸羽看來,從種茶、制茶到飲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法度,才能品嘗到茶的真味。光是煮水,就需要細致觀察水沸騰的步驟,一邊觀察一邊操作,在適當的時間投入茶等材料。今天,中國人普遍采用沖泡的方式飲茶,古人的這份風雅,反而難得一見了。不過,最近一種新的飲茶方式流行開來,普通人也可以體會一把煮茶的樂趣,這便是近日常聽到的“圍爐煮茶”。
店家會準備一個烤爐,放上一把耐熱的茶壺煮茶。飲茶的人不僅能喝茶,還可以享受零食,烤爐上會放上香蕉、紅棗、干果等食品,甚至放上幾塊紅薯也毫不違和。朋友們圍住火爐坐定,一邊烤火,一邊聊天,一邊飲茶吃零食,好不快活。這篇報道中提到,圍爐煮茶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不光許多茶樓都推出了這項新服務,搜索量也出現大幅上漲。那么,這種煮茶的方式,和古人的煮茶究竟一樣不一樣呢?
01
古人如何飲茶?
我們回頭去看茶文化相關的歷史研究,就會發現不大一樣。唐人最早的煮茶不僅要煮茶葉,還要加入香料甚至蔥姜。到了陸羽的時代,這種方法逐漸被淘汰了。陸羽描述的煎茶法是把提前做好的茶餅烘焙、碾碎、過篩,和鹽一起投入到沸水中攪動。在陜西法門寺出土的唐代茶具,就適用于這種方法。
到了晚唐和宋代,又發展出了點茶法,要把茶粉先加水制成茶膏,再注水攪拌,在茶湯表面打出氣泡狀的“湯花”。宋朝人發展出了一門叫做分茶的技藝,通過調整注水和攪拌的手法,可以在茶湯上形成不同的圖案,變化莫測。聽起來,頗有點像咖啡拉花,不過,這種圖案不能長久保存,反而稍縱即逝,增添了分茶技巧的神秘感和藝術感。陸游的詩句“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和楊萬里的詩句:“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說的都是分茶技藝。當年,人們對喝茶抱著一種娛樂的態度,不僅飲茶,還有斗茶比賽。可惜,當年的許多技巧已經失傳了。不管是煎茶還是分茶,都需要特殊的制茶方式制成的茶粉,這種茶粉接近今天的抹茶。而圍爐煮茶一般使用常見的沖泡茶葉,與唐宋時代飲茶的方式并不相同。
然而,若說煮茶是一種網紅飲品、新生事物,恐怕也不對。舉個例子,我國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都流行煮制緊壓茶或者叫磚茶,就是為煮茶特制的。而且,飲茶的嗜好并非中國人的專利,從中亞到東歐,都流行用茶炊煮茶。大茶炊早就成了俄羅斯和土耳其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可見,煮茶的多種方式古已有之,今天還在流行。有人可能覺得,圍爐煮茶這種新方式并不是古人最推崇的煮茶。不過,正如宋朝人的斗茶比賽,飲茶并不僅僅在于喝到嘴里的茶湯,飲茶的形式感也是茶體驗的一部分。圍爐煮茶的重點不僅在煮茶,也在圍爐而坐,體驗朋友聚會聊天的愜意。和古人繁復的茶藝相比,圍爐煮茶是一種簡便、輕松的飲茶方法。假以時日,誰能說它就不會發展出一種新的飲茶方法呢?那時候,圍爐煮茶可能就不僅是網紅飲品能概括的了。
02
圍爐煮茶
也要注意安全
最后,還是要提醒大家。根據《新京報》的報道,許多人迷上了圍爐煮茶,已經購買了全套茶具,準備在家嘗試,這就帶來一個健康風險了。一些茶具需要用到炭火,冬天為了保暖,人們一般會緊閉門窗,再加上圍爐時人多,容易造成室內氧氣不足,炭火燃燒形成一氧化碳。這時候,就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了。
據上海市衛健委公布的數據,僅上海一市,每年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就有三百余起,其中就有因為在家炭火火鍋或燒烤引發的。圍爐煮茶的原理類似,也可能發生相同的危險。上海市衛健委建議:“應盡量避免在狹小空間內使用炭火進行火鍋等烹飪操作,如使用切記要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如果已經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應立刻通風,同時撤離現場。如果是救援其他中毒者,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把中毒者帶到有空氣新鮮的地方,保證他的呼吸通暢,趕緊送醫。
在冬季,溫暖的爐火加上茶湯、零食,能陪你和朋友度過一個美好的下午。再注意一下健康風險,就再好不過了。
參考資料:
[1]《茶經》陸羽
[2]《“圍爐煮茶”成今冬頂流,網店月銷一萬套煮茶套裝》
[3]《法門寺塔地宮——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韓金科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火鍋燒烤一時爽,中毒防范不能少》上海市衛健委官方網站
作者:陳朝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碩士
審核: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