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古城——中國春節文化之鄉

圖|圖蟲創意

制圖|鐘陽白雪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闔家團圓,喜迎新春,為新的一年許下美好的愿望。不少地方燃放煙花爆竹,感受“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傳統春節氣氛。

位于四川南充的閬中古城,在農歷癸卯年還未到來時,早已張燈結彩,而且從正月初一開始,古城的街頭是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主題演出:春節老人賜福、趕年、張飛巡城、巴渝舞等民俗表演。

春節老人賜福是閬中春節習俗的一大特色,身穿紅色吉服、手拿錦旗的老人裝扮成“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形象,給過路的人們送上拜年祝福。

攝影/劉乾坤

閬中被稱為是“春節發源地”。這是因為西漢閬中籍天文歷算學家落下閎,他制訂了與目前使用的農歷歷法最為接近的《太初歷》。在此歷法之前,一年歲首是十月,太初歷的歲首為一月,成為漢代最科學的一種歷法,也成為后來農歷歷法的基礎。

而落下閎的家鄉,閬中古城,又被稱為“風水寶地,閬苑仙境”,與云南麗江、山西平遙、安徽歙縣并稱“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作為春節文化發源地,閬中過年有許多慶祝活動,如舞獅、舞龍,從每年農歷臘八就開始過年,一直到二月初二結束,長達54天。

攝影/劉乾坤

全長1300多公里的嘉陵江,是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古稱閬水,因其流經陜西省鳳縣的嘉陵谷而得名。從甘南高原和西秦嶺出發,一路南下,切開了秦嶺和龍門山,進入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的地質以侏羅系紅色砂巖為主,質地相對柔軟,加上相對高差較小,為河流的側向侵蝕和自由擺動創造了條件。

從四川廣元至重慶合川,在直線距離200多公里的流域中,蜿蜒曲行了600多公里,創造了世界罕見的曲流景觀群,代表的有昭化嘉陵江“八卦圖”、高坪青居、蓬安馬回、武勝東西關曲流等。曲流也就是典型的凹凸曲線,在中國傳統的風水認知中,凸岸宜居,因此在嘉陵江的凸岸上,有不少城鎮:昭化古城、周子古鎮、閬中古城等。

請橫屏觀看

嘉陵江在閬中轉了一個180°的大彎,江中裹挾的泥沙沉積形成了河漫灘平原,閬中古城三面環水,土壤肥沃,水運便利。

圖/圖蟲創意

閬中古城據說是中國遠古帝王伏羲出生之地,在新石器時代,這里便有人類棲息繁衍。到了周朝,周武王分封親族姬姓于巴,定都江州,號為巴子國。由于一直受到楚國的侵擾,巴國不斷往北遷移,大約在周顯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便將都城遷到了閬中,自此,閬中成為巴國的都城。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滅巴蜀,建巴郡,并置閬中縣,至今已有2300余年的歷史,與云南麗江、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一起,被譽為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

中天樓是閬中古城的中心,始建于唐朝,底層懸空,之上有兩層木樓,飛檐上翹,雕梁畫棟。

攝影/梁德

閬中古城外青山環峙,嘉陵江繞城而過,清澈和緩。城內的建筑將古代中國的風水學與建筑學結合得非常完好,是一座值得去認真品味游玩的古城。

100多條或東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縱橫交錯,將舊城分隔成一個個的方形民居院落,有五分之一的街道仍保存著唐宋時期的格局?,F存2處元代建筑,4處明代建筑,12處清代前期的殿堂建筑,以及眾多唐宋以來的街市和古民居。

在這些既有明代疏朗淡雅,也有清朝精美繁復特點的古院落中,張家小院以其精巧被很多人喜歡,春節左右,院中的紅梅便會盛開,給灰褐色古院落帶來華美的色彩。

古城街道以中天樓為軸心,向四面次第展開,院落主要為明清建筑,歇山單檐式木質穿斗結構,青瓦粉墻,鱗次櫛比。

圖/圖蟲創意

信步于古城,最讓人喜歡的是一城的煙火氣——隨處可見的張飛牛肉、保寧蒸饃,還有隨處可以聞到的醋香,連接大街的小巷子,木板墻上掛著正在風干的白蘿卜、紅蘿卜,以及晾曬得褐紅的臘肉、香腸。

閬中古城里隨處可見的張飛牛肉、手工醋坊、牛肉面等,店鋪林立,熱鬧非凡。

圖/圖蟲創意

如果是飯點時分經過這些小巷,你還會看到不少人端著碗當街午餐……而一些極具特色的美食鋪子,就與這些居民為鄰,為遠客近鄰奉獻一道道存載歲月流香的傳統美食。

閬中古城街上的挑擔豆花,挑擔豆花是四川人十分喜愛的街頭小吃,充滿了市井煙火氣。

攝影/甘霖

至今仍非常想念閬中的羊雜面,湯寬而鮮香,在冬天,一碗熱氣騰騰的羊雜面讓身體暖和,讓人感受到美食的鮮香與溫曖。

在四川,百姓間普遍傳遞冬天多吃羊肉,可以不怕寒的習俗,是否有確切的效果不得而知,但用羊肉或羊雜作為小吃的臊子,卻是一種特色美食,分布并不廣,但為小眾顧客所鐘愛。

羊雜面館散落在古城的街巷中,小小的方桌或條桌上,擺著幾樣簡單的調味品,最為特別的是一碟大蒜,這樣的陳設帶有濃郁的北方印跡,在川菜的餐廳或小吃店中,一般不會擺放生大蒜,而在北方的餐廳和小吃店里卻較為普遍。

閬中羊雜面不僅會配蒜碟,還有醋和紅油,由客人自己添加。

攝影/甘霖

羊雜面,當地人叫羊雜碎面,根據《古城閬中》一書考證:“牛羊雜碎面,是民國時期才出現的?!本嘟褚灿猩习倌甑臍v史,這與當地回族居民較多有一定的關系。

東南西北的中國人都有吃動物內臟的喜好,這些內臟叫作雜或雜碎、雜割。羊宰殺后,清洗好的內臟單獨煮好,然后切成小條片,再放入原湯中加熱保溫,吃的時候現舀。后來,有人想到用羊雜碎來做面的臊子,將原湯和羊雜舀在面上,一碗香氣撲鼻的羊雜面便成了這座古城最讓人懷想的早餐。

在大多數人的飲食習慣中,習慣喝原味的湯,但我一般是“兩吃”。當羊雜面端上來時,看到上面撒著新鮮的芫荽、蔥花,青白相間,先喝一點湯,吃幾夾清湯羊雜面,然后再加入紅油和醋,改為紅味的酸辣面。吃面,我和大多數人一樣,習慣了紅味的面。通常在閬中吃羊雜面,即便加了醋和紅油,依然能在這酸辣味中,找到原湯強烈的鮮香味道,面吃完,湯自然也一滴不剩地喝光。這是在閬中好幾個冬天最為難忘的美食記憶。

閬中羊雜面館里,一般分為“羊雜面”和“凈雜”兩個品類,凈雜是指一碗純羊肉和羊雜。

攝影/甘霖

過去閬中古城內有兩家涼粉很有名,一家姓梁,一家姓田,當地人稱為“梁涼粉”和“田涼粉”,現在經營戶多了,哪家好吃,各有所愛。

熱涼粉與普通涼粉有很大的不同,普通的涼粉,是將冷凝成固態的涼粉切成粗絲、條塊或用一種叫旋子的工具旋成長條狀,裝于碗中,撒上佐料,既可作為小吃品嘗,也可出現在酒樓的餐桌上成為一道涼菜,其特點是鮮嫩滑爽,酸辣利口。

熱涼粉是將豌豆粉用開水沖調成糊狀,然后加入精鹽、姜末、蒜粒、醬油、醋、糖、辣椒油、花椒面、大頭菜粒、蔥花,然后一起攪拌,舀一勺,既有熱涼粉的燙滑,也有佐料的復合滋味,讓人感受滿口生津的美妙。

中國多地都有吃涼粉的習俗,其中南充的川北涼粉以質細柔嫩、酸辣鮮香聞名。

圖/圖蟲創意

在古城中的演武巷,“牛肉面”的招牌下面,人們排著隊取餐,隔壁還有羊雜面,對面還有牛肉包子鋪,這幾家都是當地人認可的老字號。

牛肉面是一種熱涼面,是獨屬于閬中的地方美食,又稱閬中牛肉面。涼面和它處相同,只是在涼面上澆上了熱騰騰的牛骨湯熬煮而成的牛肉臊子——熱鹵汁。這種鹵汁勾了濃芡,很濃稠,入口時,熱鹵汁與涼面混合入口,熱而不燙,冷熱交融,涼面中的豆芽,沾了鹵汁,更為鮮美。

據說這道熱涼面,源于民國時期,有位叫唐順先的手藝人,一家在郎家拐街賣涼面,同時也做紅燒牛肉。某一次突發奇想,在涼面上澆上了紅燒牛肉臊子做成的鹵汁,結果被廣為接受,成為了一道極有特色的閬中名小吃。其特點熱而不燙,溫而不涼,微麻微辣,醇厚鮮香,大江南北的人到此都能接受和喜歡,不少外國朋友品嘗了之后,不停地說:“Good!Good!”

閬中人的早餐首選就是牛肉面,用特有的濃香,喚醒沉睡中的千年古城。

攝影/甘霖

閬中的保寧醋遠近聞名,據說每個月醋廠發酵那幾天,全城都能聞到醋香。

保寧醋被稱為“藥醋”,有據可考的釀造時間大約在1644年左右,距今有400多年歷史。保寧一詞始于唐長興元年(公元936年),當時在閬中設立保寧軍事治所,時稱保寧府。

保寧醋對于川菜的影響極大,在老一輩廚師中,有一句口頭禪:“新繁韭黃保寧醋”,是說在成都一帶的川菜中,有道醒酒湯,簡單說就是韭黃酸湯,但廚師們偏愛用保寧的醋來勾調這道湯。在物流還不甚發達的過去,甚至還有“離開保寧醋,川菜無客顧”一說。

閬中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暖和少雨,適合醋液中微生物的發酵。

攝影/劉乾坤

這保寧醋是中國麩醋的代表之一,與鎮江香醋、山西老陳醋和永春老醋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醋”,其特點是,釀醋用的藥曲由中藥制成。制作保寧醋的主料是麩皮、小麥、大米和糯米,而釀醋的曲子則由五味子、白叩、砂仁、杜仲、荊芥等60多味中藥制成,因此又有藥醋之說。

除了數百年傳承至今的獨特風味,現代科研也證明,保寧醋的營養價值頗高:除含有18種人體需要的氨基酸外,還含有十幾種微量元素如鋅、銅、鐵、鉀等,具有一定的開胃健脾、增進食欲的功效。

翻醅是釀造的關鍵。通過溫度和濕度的控制,醋酸菌得以在舒適環境中生長,發生糖化、酒化、醋化反應。

攝影/劉乾坤

不少餐廳都在經營閬苑三絕,這也是很難在別處吃到的閬中美食,由三種當地特產組合而成:保寧醋、保寧蒸饃和張飛牛肉。

保寧蒸饃的發酵方法很傳統,沒有添加食用堿,在自然條件上培養自然酵素,依據不同季節的溫度把握發酵時間,做出的蒸饃有濃郁的曲香麥香,色白如雪,入口甜香綿軟,當地人的早餐多為這道蒸饃。

保寧蒸饃出籠冷卻后,要蓋上紅色的“保寧”字樣,再包裝出售。

攝影/甘霖

張飛牛肉是保寧干牛肉的代表之一,在閬中,有風干牛肉和熟干牛肉兩種牛肉食品,熟干牛肉是一種鹵牛肉,入口特別細嫩,源于制作時的選料和工藝。

選好牛肉后,去掉筋膜,加上鹽、香料腌制,這個過程中,要反復揉搓,去掉肉中的血和水份,再放入土陶壇中發酵幾天,然后鹵制,出鍋晾干水氣,即熟干牛肉,是古城中隨處可見的美食。最為有名的是張飛牛肉和華珍牛肉。

張飛牛肉表面墨黑色,內部肉色粉紅,因其外觀特征“表面墨黑內心紅亮”和張飛形象相似,故稱“張飛牛肉”。

攝影/甘霖

餐飲經營者將古城的三種特色食品組合成一道湯菜,取名閬苑三絕。制作方法并不復雜,將保寧蒸饃和熟干牛肉切成1.5厘米見方,入鍋炸至四面微焦,然后摻入高湯、姜米,小火熬煮,然后加入鹽、醬油和保寧醋,此菜酸咸味,開味提神,風味獨特。

閬苑三絕用一道美食就匯聚了閬中三種特產,不僅深受本地人喜愛,也令外地游客鐘情。

攝影/甘霖

閬中古城中,還有一些小吃是別處少見的,如保寧干牛肉、油馕,還有不用食用堿發酵制作的錠子鍋魁、白糖燒餅、白糖蒸饃等,如果喜歡吃酸菜味道,到了閬中,千萬別忘了品嘗一下酸菜豆花面。

作者

Article author

劉乾坤

資深作者。中國國家地理美食地理總經理、中國國家地理資深編輯、四川師范大學旅游發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副主席。

主要代表作(部分):《中國滎經·四川盆地的錦繡花園》

《發現四川——100個最美觀景拍攝地》

《Beautiful Sichuan: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參考文獻:

[1]《古城閬中》,劉先澄、毛明文、侯國剛、侯興國,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2]《四川傳統發酵食品地圖》,鄧靜、吳華昌,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1

[3]《嘉陵龍蟠 曲流蛇行 —— 四川南充嘉陵江曲流地質公園》,范曉,公眾號河山無言,2018

來源: 科學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