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隨著北斗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的發展,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逐步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性公共資源,多系統兼容與互操作已成為發展趨勢。中國始終秉持和踐行“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發展理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積極推進北斗系統國際合作。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攜手,與各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一起,共同推動全球衛星導航事業發展,讓北斗系統更好地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發展目標

滿足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全球用戶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服務;發展北斗產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國際合作,共享衛星導航發展成果,提高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綜合應用效益。

建設原則

自主。堅持自主建設、發展和運行北斗系統,具備向全球用戶獨立提供衛星導航服務的能力。

開放。免費提供公開的衛星導航服務,鼓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兼容。提倡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開展兼容與互操作,鼓勵國際交流與合作,致力于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漸進。分步驟推進北斗系統建設,持續提升北斗系統服務性能,不斷推動衛星導航產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基本組成

北斗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

空間段由若干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組成。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時間同步/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地面站,以及星間鏈路運行管理設施。

用戶段包括北斗及兼容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芯片、模塊、天線等基礎產品,以及終端設備、應用系統與應用服務等。

增強系統

北斗系統增強系統包括地基增強系統與星基增強系統。

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共建共享”的原則,整合國內地基增強資源,建立以北斗為主、兼容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高精度衛星導航服務體系。利用北斗/GNSS高精度接收機,通過地面基準站網,利用衛星、移動通信、數字廣播等播發手段,在服務區域內提供1-2米、分米級和厘米級實時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系統建設分兩個階段實施,一期為2014年到2016年底,主要完成框架網基準站、區域加強密度網基準站、國家數據綜合處理系統,以及國土資源、交通 運輸、中科院、地震、氣象、測繪地理信息等6個行業數據處理中心等建設任務,建成基本系統,在全國范圍提供基本服務;二期為2017年至2018年底,主要完成區域加強密度網基準站補充建設,進一步提升系統服務性能和運行連續性、穩定性、可靠性,具備全面服務能力。

北斗星基增強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搭載衛星導航增強信號轉發器,可以向用戶播發星歷誤差、衛星鐘差、電離層延遲等多種修正信息,實現對于原有衛星導航系統定位精度的改進。按照國際民航標準,開展北斗星基增強系統設計、試驗與建設。已完成系統實施方案論證,固化了系統在下一代雙頻多星座(DFMC)SBAS標準中的技術狀態,進一步鞏固了BDSBAS作為星基增強服務供應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