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網1月29日訊(金愷祎) 今年春節,中國原創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熱映,片中層出不窮的“硬科技”讓人熱血沸騰,電影的周邊也受到了消費者的“爆買”。從科幻回歸科學,這些硬科技武器有可能會實現嗎?

在電影中,推動地球開啟“流浪之旅”的,是人類計劃給地球安裝的上萬座巨大的依靠重核聚變產生的能量行星發動機。據相關研究員介紹,核聚變反應是將兩個原子核重新結合,生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的過程,其間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利用這一能量推動地球,在原理上是說得通的。

但實現重核聚變首先要克服原子核之間的靜電斥力,越重的原子核所帶電荷越多,越難以產生聚變。當前廣泛研究的可控核聚變均采用輕核聚變,其聚變原料氘和氚是自然中最輕元素——氫的兩個同位素,相較重核聚變而言更容易實現?!白尵圩兡芡苿有乔蚵眯锌赡転闀r尚早,但點亮一盞燈大有希望。”

“太空電梯”的概念最初出現在1895年,俄國火箭專家、宇航先驅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參觀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時產生了這個想法。他提出在赤道上建一座超過一百公里高的“埃菲爾鐵塔”——太空電梯,以使其成為將物體送入空間軌道的更便捷的途徑。

要想成功造出太空電梯,必須研發全新的建筑材料,以使得建筑整體的強度和伸展性能夠適應萬米高空。除了建筑材料,太空電梯的建造還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攻克,例如太空電梯的運行需要使用什么樣的動力裝置才能滿足它的推進需求?如果采用火箭推進,那和目前的運載火箭相比怎樣才能優勢明顯?感應電流、大氣環境、感應震蕩、空間飛行器、微型碎片和隕石、閃電、宇宙輻射等等一系列危險因素要怎么解決?

類似需要解決的細節問題數不勝數,但這并不足以阻礙人類建造太空電梯的腳步,終有一天,人類會突破重重困難,在歷史上踩下新的腳印。

在電影中憨態可掬的智能機器狗“笨笨”令人印象深刻,不少網友直呼“想要”。其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活躍在生產生活的諸多領域。目前,人工智能還未能真正完全以人的姿態參與你我的生活。但是,學習能力、感知能力乃至決策能力在一些機器人身上已有體現。

除此之外,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外骨骼”近年來正逐步開啟商業化。在《流浪地球2》上映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印發了關于“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其中也明確提到了對發展外骨骼機器人的支持。

但與電影稍有不同的是,工信部此次的實施方案將外骨骼機器人的發展放在養老服務方面。加快推動多模態量化評估、多信息融合情感識別、柔順自適應人機交互、人工智能輔助等新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中的應用,積極推動外骨骼機器人、養老護理機器人等在養老服務場景的應用驗證。

來源: 科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