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可為,2021級數學學科學員,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嘉定分校,師從復旦大學陸帥教授。完成課題題目為“關于離散數據的函數近似方法的探究”,并進入2022年中國科協青少年國際科技交流項目冬令營終評。

在最初的印象中,英才計劃是由一個個充滿樂趣的實驗課組成,能了解到許多平時無法接觸到的知識,就像是一個科學“夏令營”。因為在研究型學習方面很有興趣,卻一直沒有完整地體驗過研究課題的過程,于是我報名了英才計劃,以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為了做好準備,我特意去上海市科學會堂參加了一些課題選題和構思方面的指導課程。面試那天,我努力克服內心的緊張并竭盡所能。兩位導師并不像想象得那樣嚴肅,他們和藹可親,帶著期許的目光鼓勵我介紹自己的計劃。提問環節,導師讓我用英文介紹課題,雖毫無準備,但憑著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我還是完成了介紹,最終成功入選,成為了復旦大學陸帥教授的一名學生,我的課題研究之路正式啟程。因為學校的課業安排,到了暑假我才能著手研究課題。閱讀導師向我推薦的參考文獻,壓力瞬間撲面而來。通過學習文獻,我了解了數值逼近,擬合函數等概念。擔心我對文獻的內容難以消化,導師又發給我一些網上的學習資料,輔助我理解、學習。很快,我遇到了第一個意想不到的難關——因為電腦太舊,在下載Python時遇到了不兼容的情況,在導師的幫助下課題組師兄花了一個多小時幫我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如果遇到類似的困難,我通常會選擇避開,而這次解決問題的過程,讓我意識到在學習過程中與他人溝通交流和細致沉著的重要性。構建模型是重頭戲。因為新冠疫情,除了一次線下指導,導師主要通過騰訊會議與我交流溝通。導師在整個課題的框架構建上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本來想做的交通課題內容不免寬泛,在導師指導下改為以擬合函數為切入點并輔以數學工具進行的一項關于數值逼近的研究。關于如何開展論文各個部分的具體過程,讓我思考良久。萬事開頭難,在構思好課題時,就已經完成了課題中最關鍵的部分。接下來,毫無經驗的我經常在編程的細節上犯錯誤,syntax error時不時代替編程圖像出現在結果中,出錯后,我只能盡快找到錯誤并改正。通過運用不同方式進行擬合,從而探究應用條件和優缺點,我形成了自己的模型。之后又在模型中加入了噪聲,探討各種擬合手段的抗噪性。在課題研究中我漸入佳境,科學思考給我帶來了莫大的樂趣。在論文的細節上,我一次次請教陸帥導師,導師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提示我正規的格式是論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要注意文字大小、各段標題、參考文獻的相關要求。我意識到,做好研究,還需要以專業的方式呈現研究成果。到了中期答辯,兩位導師根據課題中缺乏現實應用的部分提出了建議,我決定在交通領域進一步探討我的模型。最后幾個月,經過一系列的假設,計算和檢驗,我將交通出行問題建模,成功把理論模型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在完成論文的那一刻,我感到滿滿的收獲與喜悅,人生中第一個研究課題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我也有幸通過冬令營遴選,參加了冬令營終評。英才計劃項目為我提供了優質的師資資源和豐富的實踐活動,指引我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動手探索。在英才計劃的學習中我不僅學習了相應的方式方法,同時開拓了思維方式,發現復雜的問題可以具體化為數學表達式,從而為現實問題給出解答。

來源: 《中國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