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網1月18日訊(金愷祎) 你知道四千年前的兔子在中華先民眼中長什么樣子嗎?在我國首座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中,有一件龍山時代晚期的文物——石峁玉兔。

這件玉兔出土于石峁遺址的皇城臺,長度約4厘米。雙耳豎直、四肢伸展,像是正在奔跑跳躍,非常靈動,反映出4000多年前的石峁先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的向往。

在石峁玉兔的同一展區還展出了蒙古兔跖骨近端,就是這件玉兔的原型,長5.5厘米、高1.1厘米,出土于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考古人員推測石峁遺址當時應該是一片草原,有小樹林或者灌木叢,對蒙古兔來說比較宜居。

蒙古兔一般棲息在低洼地或者草甸和灌木叢中,多在太陽下山前的黃昏和清晨太陽出山時活動。體型較大,體重可達2500g,青草、樹苗、嫩枝、樹皮以及各種農作物、蔬菜與種子都可充當它們的食物。

雖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等級,但蒙古兔在農業地區以及造林地帶常危害莊稼與苗木,有時可以造成很重的破壞。在陜北及內蒙古等固沙造林地區,冬末春初之際往往由于它們啃食幼苗而遭到很大破壞。

來源: 科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