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醫院,大家可能會有一個明顯的感受,那就是現在醫院里面的人越來越多了,看病很難、排隊很久,不論什么級別的醫院,里面總是人滿為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以及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可以怎么做。
一、人口增加,特別是老齡人口增加
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可能性會大幅度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止2022年11月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人達28004萬人,占總人口的19.8%,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20978萬人,占總人口的14.9%。WHO關于老齡化社會的定義是,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狀態。我國人口出生高峰在1963年和1964年這兩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2900萬,2023年和2024年,這部分人就進入了老齡,可以預期的是,未來醫院的負擔會更重,看病人數會更多。
二、盡管現在醫學進步很大,但可治愈的疾病很有限
可能許多人都覺得現在醫學很發達,什么病都能治。誠然,現在醫學進步確實很大,各種新的治療方法、新的治療藥物面世,許多疾病都可以治療,但比較遺憾的是,許多疾病并不能實現徹底治愈,需要長期服藥來加以控制,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顯示,截止到2022年10月底,我國糖尿病人口1.4億,居世界第一位,然而糖尿病的疾病控制率僅36.7%,形勢嚴峻,極大的增加了因糖尿病的求醫行為。
2022年底,中國高血壓患病人數約為3.4億,高血壓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求醫行為也會大幅度增加。除了糖尿病和高血壓,還有許多疾病會增加求醫行為,如一些病毒性疾病。
可能與大多數人觀念不相符的是,現在醫學針對感冒都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依靠身體免疫力實現自愈。因為抗病毒治療的藥物很有限,而且也不能直接殺滅病毒,只能抑制病毒增殖,如艾滋病、乙肝等。就像蓄水池一樣,使水池里面的水越來越多。
三、人們知識水平提高,對健康的認識更加深入,求醫行為增加
以往,坊間大量存在“小病拖,大病扛,病危就往土里埋”的現象,這是許多人面對疾病所采取的對待方式,特別是在農村等邊遠地區,這種現象更加普遍。隨著生活水平改善,以及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包括農村地區交通的改善,種種因素疊加,致使人們在出現健康問題時,會及時就醫。
另外,現在自媒體發達,人們能從網上接收到很多關于健康的知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比以往有了空前的提高,所以當身體出現一些異常表現時,會及時就醫。
現在體檢也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改善,許多人都重視體檢并保持每年體檢,一般來說,體檢可以發現一些隱匿性疾病,及早干預治療。
四、醫保大面積覆蓋,人們能“看得起病”
《2021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6億人,生病住院治療,大多數可以報銷,極大的減輕了家庭醫療負擔,群眾在面對疾病時會主動尋求治療,而不再選擇拖。再加上現在商業健康保險的補充,醫療負擔不再是問題。在以往,生病沒錢治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現在醫保全面覆蓋,生病沒錢治的現象大為改善,與一些病人交流,他們認為醫保解決了他們看病貴的難題。
第五,致病因素廣泛存在
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改善,一方面對健康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對健康又有不利影響。例如,汽車增多了,極大的方便的人們的出行,但汽車尾氣排放,導致空氣污染,空氣質量變差,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肺部疾病。在體檢時,許多人都有肺結節,肺結節的成因中有一條是,長期暴露于空氣污染中。空氣中的污染物被吸入肺內產生免疫反應,炎癥反應包裹機化或形成肉芽腫最終形成肺結節。
現在人們生活壓力大,心理或精神問題日益嚴峻,在2022年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已達17%。可以看出,精神問題多么嚴重。從心身醫學來講,精神疾病又會導致軀體疾病,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生活節奏快,應酬多、大魚大肉,運動少,肥胖率也很高,患慢性病或成亞健康狀態的人的比例也大幅度上升。
當然,除了上述一些致病因素外,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存在許多致病因素。
那么面對日趨嚴重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嚴峻的就醫形勢,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經常和大家交流的是,身體健康才是王道,喬布斯那么有錢有影響力,其一生也是短暫的,仍然擺脫不了疾病對生命的侵蝕。
首先,我們應該多鍛煉,鍛煉可以提升免疫力,還可以改善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可能很多人都會說,工作忙,沒有時間鍛煉。如果想鍛煉,任何理由都不是理由,如果不想鍛煉,不是理由都可以成為理由。爬樓梯、多走路是鍛煉,在家里做做瑜伽也是鍛煉,跑跑步也是鍛煉,鍛煉的形式有很多種,只要你想,任何時候都可以鍛煉的。
第二,注意飲食。雖然現在吃飯已不再是問題,但是如何吃得健康、如何平衡各種營養素的攝入仍然是一個大問題。根據相關調查,我國人民營養素攝入比例很不合理,如有些人喜歡肉類而不喜歡蔬菜,導致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攝入不足;有些人喜歡素食又不喜歡肉類,導致蛋白質和脂肪攝入不足。建議,葷素搭配,各種營養素攝入均衡。
第三,重視體檢,建議每年體檢一次。許多疾病早期發現都可以實現治愈或至少可以控制不朝惡性方向發展,這樣可以減少入院就診次數或住院天數。
第四,智能設備普及、媒體發達,建議多學習健康相關知識,這樣才能更好的識別一些健康危險因素,采取更有益于健康的行動。
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短期內不可能被解決,以后也可能會更加嚴重,所以當大家在求醫時,心態一定要平和,不要急躁。日常做好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少生病、少去醫院!
(作者:四川省腫瘤醫院主管護師 曹茂秋)
來源: 四川省腫瘤醫院主管護師 曹茂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