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產銷量和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退役”問題也正式提上議程。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總量達20萬噸,到2025年預計將達到近80萬噸。為避免稀缺資源浪費、電池原材料漲價及環保問題,亟需對退役動力電池進行科學回收與利用。

“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回收”成為“退役”動力電池的首選回收利用方案。梯次利用是動力電池退役后仍有一定余能,可先應用于其他領域,報廢后再拆解提取有價金屬,在實現價值利用最大化的同時,也降低了電池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退役動力電池適合循環使用在對電池性能要求不高的場景中,比如家庭儲能、路燈、野外移動電源、基站備用電源等。比如,電動玩具上不能用的電池,放在遙控器里卻可以繼續使用。同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容量衰減至80%以下時,雖不能完全滿足汽車動力需求,但可以用于其他領域。

動力蓄電池如果無法用于梯次利用,將被拆解以回收其中有利用價值的再生資源,如鈷、鋰等金屬。對于動力蓄電池拆解后再生利用的經濟價值,也有很多討論。有專家表示,動力蓄電池是否具有回收的價值,要提前對電池多級利用的效益進行評估來確定。在實際應用中,許多材料的回收價值比較低,特別是輕量化技術的應用,導致許多企業的電池箱材料采用非金屬材質,其價值就更低。對于磷酸鐵鋰等電池,其正極材料回收價值不大,按照傳統工藝回收將得不償失。

不管梯次利用還是再生利用,前提是能夠監控廢舊電池的流向,達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責任可究的目的,從而有效監管各環節的責任落實。建立溯源管理平臺,就是保證對動力電池的一個監管。

最后針對回收利用技術升級,應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加強回收技術研發和專利技術保護,鼓勵加快自主創新技術升級步伐,提高智能機器人拆解水平,不斷提升回收利用技術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來源: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