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在12月27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關于“白肺”的治療方案,提到需對患者采用俯臥位通氣并配合給氧治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對于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支持治療中同樣提到,清醒患者建議實施俯臥位通氣,且俯臥位治療時間每天應大于12小時。
而北京地壇醫院蔣榮猛院長曾在朋友圈發文提醒,不管陽性還是已經轉陰,只要有呼吸急促、憋氣等呼吸困難癥狀,必須臥床休息,而且要趴過來(俯臥位)。
俯臥位通氣為何能改善呼吸困難?
對于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癥患者來說,當疾病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時,俯臥位通氣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手段。
當ARDS患者處于仰臥位時,由于肺質量的增加,加上心臟和腹部內容物對肺下垂區域產生的壓力,導致此區域大部分肺泡在吸氣末不能產生足夠的負壓使氣道開放,從而導致肺不張,最終導致低氧血癥的發生。
而當患者轉變為俯臥位時,肺密度重新進行分配,表現為一種相對均勻分布的狀態。俯臥位時也解除了心臟和縱隔壓迫帶來的影響,使得背側肺區原來塌陷的肺泡得以復張。
此外,從解剖學上看肺背側區域質量要大于腹側區域,因此背側區域通氣所增加的通氣量要大于腹側區域減少的通氣量。加上肺血流在俯臥位時仍有相當一部分滯留于背側區域,從而使得ARDS患者氧合得到改善。
清醒俯臥位通氣的正確操作
新冠病毒感染重癥患者表現不一,部分患者病情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加重,也有部分患者雖無明顯呼吸困難但存在低氧情況,在無法及時到達醫院治療的情況下,清醒患者可采用俯臥位通氣改善癥狀,同時積極聯系醫療機構進行進一步診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俯臥位治療上海專家建議》中指出,無論是接受氧療(包括無創呼吸支持)還是有創通氣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均應創造條件給予清醒俯臥位或經典俯臥位治療。
清醒俯臥位治療具體操作
1、物品準備:在普通病房進行的情形俯臥位需準備好軟墊(可用毛毯折疊而成)、床單、毛巾和枕頭若干,緊急呼叫鈴或呼叫器,氧飽和度監測儀、氧療裝置、吸引器和搶救車等。如果在家中進行則需準備軟墊(可用毛毯折疊而成)、床單、 毛巾和枕頭若干,有條件的可準備指氧儀、家用制氧吸氧機等。確保至少2人協助操作
2、翻轉患者:把床搖平,協助患者翻轉至俯臥位。第1個枕頭置于患者胸部或腹部下方,第2個枕頭置于患者前額下方,留出氧氣面罩的位置。將患者頭部轉向自覺舒適的位置。
3、給氧:調整氧氣管在可見范圍內。確保氧氣充滿儲氣袋,面罩不會壓迫患者面部。
4、優化體位:放置枕頭,調整床角度,減輕受力部位的壓力,提高患者舒適度。鼓勵患者根據需求調整體外,若有不適及時尋求幫助。
5、監護:監測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和患者舒適度。目標為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90%,孕婦目標SpO2>92%。如果家中無指氧儀,家屬應關注患者呼吸頻率,正常人呼吸頻率為12~20次/分,若患者靜息狀態下,呼吸頻次<12次/分或>20次/分,甚至超過30次/分時需要提高警惕。如果呼吸頻次不好觀察,可通過胸廓活動頻次來計數。
需注意,應密切關注患者情況,為患者提供觸手可及的呼叫設施,如呼叫鈴或手機等。只要患者能耐受,盡量保持俯臥位,也可在床上交替側臥。此外,采用清醒俯臥位時,每次持續時間應根據患者氧合改善和耐受情況確定,一般維持俯臥位2~4 h后變換為仰臥位1~2 h,再改為俯臥位,每天可重復3~6次,建議每天總治療時間盡可能>12 h。
俯臥位通氣并非人人適用
雖然俯臥位通氣可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情況,但此法并非人人適用,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宋曉丹在接受《沈陽晚報》采訪時提醒說,以下人群不能采用俯臥位通氣:
俯臥位通氣禁忌人群
1. 嚴重的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危重病患者;
2. 顱腦外傷伴中、重度顱內高壓者;
3. 急性出血性疾病;
4. 嚴重多發傷,伴頸椎、脊柱、骨盆、胸壁及腹部嚴重受損者;
5. 嚴重顏面部創傷或近期顏面部手術;
6. 近期氣管手術、胸骨手術或骨科手術的患者;
7. 近期腹部手術;
8. 近期放置心臟起搏器(2天內);
9. 明確深靜脈血栓治療少于2天;
10. 妊娠;
11. 對俯臥位難以耐受者;
12. 俯臥位后氧合指標反而惡化者;
13. 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J]. 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22,15(2):81-89. 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22.02.001.
[2]陳道南,田銳,王瑞蘭. 清醒俯臥位通氣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J].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22,29(1):104-106. DOI:10.3969/j.issn.1008-9691.2022.01.024.
來源: 全科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