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熱播劇《風吹半夏》迎來了大結局。這部電視劇可謂高開高走,自開播以來收到了“口碑、熱度”雙豐收。在一部年代創業劇里,三對情侶感情線的極致拉扯卻讓網友磕上了頭,大家直呼:“這才是成年人的頂級愛情?!?/strong>

許半夏從一個收廢品的無名小卒,在趙壘的投資和自身努力下,一步步成立了屬于自己的鋼廠,兩人也步入婚姻殿堂,事業愛情雙豐收。

童驍騎和野貓,一個進過監獄的窮小子,一個國企領導家的“大小姐”,最初因為條件的不匹配不被身邊人看好,可野貓帶著童驍騎成長,童驍騎為了野貓不斷學習,在碰撞與磨擦中最終修成正果。陳宇宙作為一個戀愛小白,第一次戀愛遇到的就是“婚托”周茜,沒過多久,他自己也被查出肺癌。但面對這份感情,陳宇宙選擇以真心換真心,最終,周茜也愛上了陳宇宙,陪他走過了生命最后的時光。

劇中三對情侶的經歷截然不同,但每一段故事,都能帶給我們一些關于愛情、關于生活的啟示。

01

不要為了對方

變得不像自己

感情里最珍貴的,就是遇見的那個人是喜歡你最真實的樣子,不用因為對方的喜好刻意的去改變自己,修飾自己。

《風吹半夏》里有一段劇情,是趙壘帶著許半夏跟自己的朋友吃飯。

趙壘朋友的女朋友,特別了解自己男朋友,她會在幾個人聊天的時候,幫趙壘的朋友精心切好牛排、挑選男朋友愛吃的水果。
許半夏看到后也想去給趙壘拿水果,結果在水果臺前,她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趙壘喜歡吃什么。

趙壘一看到許半夏給他拿水果,立馬起身去安慰許半夏大可不必這么做。
你不需要為我夾菜,挑我愛吃的水果,幫我洗衣服,這不是你,你只要做你自己就好。”生活中,有很多人一旦開始喜歡一個人,就會完全“失去自我”。TA們會格外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改變自己,覺得這樣就能讓愛情長久。

但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失去了自我,甚至還可能陷入對方無窮無盡的PUA。

在感情里,為了證明愛對方而做出的種種自我犧牲的行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一段好的愛情,首先得擁有健康的關系,不應該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無限制迎合和依附,不應該為了討好取悅某人而失去自己本真的樣子,愛是最真實的相互吸引,而不是添油加醋偽裝后的迎合。如果對方真的愛你,一定會尊重你的個性和發展意愿,會愛你本來的樣子,而不是要求你某些條條框框。所以,你就做你自己就好,有點奇怪也沒關系,愛你的人自然愛你。

02

精神世界達到一致

愛情才能走得更長遠

為了對方盲目改變自己,可能會失去自我。但這并不是讓大家固執己見、頑固不化。愛情,是更好地和對方比肩前行,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野貓和童驍騎就是這樣的例子。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童驍騎的車隊面臨著新的抉擇——

童驍騎想讓車隊繼續跟原來一樣,大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但野貓希望能讓車隊正規化,變成專業的運輸公司,不再熬夜工作、不再超載。最開始,童驍騎對野貓的整改方案非常不理解,覺得根本沒必要,兩個人還吵到了要分手的地步,直到童驍騎的下屬因為超載,把腿摔斷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童驍騎開始全力支持野貓給車隊定的新規定,還跟野貓一起上夜校學計算機,成為了“班上最積極問問題的那個”。正如舒婷在《致橡樹》中寫道的那樣:

“我不愿做攀附的凌霄花,借你的枝頭炫耀自己,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這種愛情,或許才是大部分成年人真正向往的。

畢竟成年人的戀愛,不僅是牽手擁抱浪漫和荷爾蒙,更重要的是不斷進步,只有這樣,這段感情才能長久持續地維持下去。

03

純粹的愛意

永遠讓人怦然心動

有人說,戀愛次數多了就會變成“老油條”,人們在情場中身經百戰之后,仿佛都在觀望與等待,都在防備與算計,好像只有讓自己在感情里占據上風才能心安的投入真心。

可是,愛沒有技巧,純粹的愛意永遠讓人心動。就像劇中陳宇宙那份純粹的愛意,平凡、靠譜、溫暖。陳宇宙從小到大都沒有談過戀愛,但這個戀愛經歷為零的男人,卻在喜歡上周茜之后,會請她吃飯,會陪她逛街看電影,即使在得知周茜是婚托后,也沒有嫌棄她、看不起她,反而很同情她。

看似是個“戀愛腦”,實則是對伴侶的信任和堅定的選擇。

在他的真誠對待下,周茜也開始心動,并照顧肺癌的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后的時光。

兩個人都是第一次戀愛,不斷地相處,讓他們在這段感情中學會了如何真正的去愛一個人。

其實,在戀愛開啟之前,我們都應該先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談戀愛本身是一件很累很麻煩的事情。熱情會隨著時間褪去,新鮮感會被平淡替代,安全感會因為各種瑣碎的小事被擊垮,但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一邊跌跌撞撞一邊學習成長,沒有人是天生的愛情高手,也沒有人一出生就能懂得對方所有的點。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一顆真心與誠意去戀愛,而不是遇到一丁點問題就說:“算了吧,就這樣吧?!?strong>成熟的愛情是尊重,是信任,是底氣,是后盾,是勢均力敵,是雙向奔赴,是克制,也是克制不住。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愛情里遇到那個對的人,然后并肩前行。

作者:張雪瑩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