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濤,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計算數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中科智庫首批入庫專家兼審核委員會委員,現任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北師港浸大或UIC)校長。

湯濤先生主要從事計算數學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微分方程自適應算法、高精度算法,在雙曲型方程計算方法誤差分析,微分方程譜方法理論,相場模型的高精度算法,以及計算流體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具有廣泛影響。擔任多個國際數學期刊主編或編委,榮獲馮康科學計算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國家自然科學獎等多項獎勵。長期致力于數學文化的普及和推廣,創辦《數學文化》期刊并擔任聯合主編。

長期致力于數學文化推廣

湯濤先生長期致力于數學文化的普及和推廣,2010年,湯濤和山東大學劉建亞教授聯合創辦《數學文化》期刊并擔任聯合主編。

《數學文化》通過數學故事、科普文章等引導青年學子發現數學之美。與其他科普雜志不同的是,這本雜志的文章或譯作幾乎都是出自數學家之手。湯濤教授作為主編也親手撰寫了許多文章,《馮康:一位杰出數學家的故事》《張益唐和北大數學78級》《程民德:一棵挺拔的大樹》《代數幾何的白馬王子肖剛》,勾畫了多位數學家的精彩人生;《阿貝爾獎的小波數學》《201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花絮》,講述了許多妙趣橫生的數學故事。

十余年如一日,湯濤不遺余力傳播數學之美。2019年,湯濤還與作家寧肯合作出版了《馮康傳》,帶領讀者走入偉大數學家馮康的世界。

湯濤認為,培養數學人才要從基礎教育抓起,目前的數學基礎教育培養了好勝心,但沒有帶來激發興趣的好奇心;中小學教育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可以通過3D打印、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讓數學“看得見、摸得著”。在湯濤的領導下,北師港浸大近年來也致力于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學科普及,建立了集參觀交流、課程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數學體驗館,通過體驗式科普教育,鼓勵青少年感受數學魅力,發掘數學奧妙,培養數學興趣。同時,UIC加強與珠海市中小學的合作,通過開設數學課程與舉辦趣味科普活動,助力培養青少年對數學的正確認識和學習熱情。

回歸教育初心

湯濤先生所在的北師港浸大是首家中國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創辦的大學,也是內地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學,位于中國宜居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珠海市。UIC秉承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目標,致力于建設一流的博雅型大學,為內地高等教育開辟一條新路。

湯濤曾擔任北師港浸大創校校董,長期關注和支持學校的發展,2019年起擔任UIC校長。湯濤先生說:“作為內地首家新型博雅大學,UIC一直以來重視育人,培養的學生思想活躍、善于學習,具備深耕專業領域和跨學科的能力,同時厚植家國情懷,具有全球視野和卓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我很認同UIC的教學理念,一所大學,科研很重要,創新很重要,但我覺得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書育人。把教書育人、把上好課、把做好培養學生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我認為這是大學教育、博雅教育的本質。”

新型博雅大學“新”在哪里?“博雅”體現在何處?湯濤認為:

一是教育理念新。博雅型大學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威望,其特點是以學生為本,師生互動多,講求文理兼通,注重學生心智的開啟與擴展以及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全方位關注學生身心成長。博雅教育雖然是由西方舶入的概念,但在中國的實踐中也需要作適當的改良。在這方面北師港浸大以近17年的經驗做了有益的嘗試:即在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和國情國學教育的課程,大量有系統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收效十分顯著。

二是管理模式新。作為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典型,UIC頒授境外母體大學學位,實施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術質量保障體系嚴格、接軌國際,兼顧內地的教育要求和特色。

“博雅”體現在UIC的教育融匯中西、貫通古今,培養的是“博文雅志、真知篤行”的人才。在這里,學生不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我們希望他們在德育、體育、心智、美育等方面均衡發展,走入社會后具有很強的適應力和競爭力。我們不追求一時之強,更看重學生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成就。

有媒體評價說,北師港浸大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和國際化教育的范例。作為合作辦學的先驅之一,UIC的辦學成效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促進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努力也在開花結果。近年越來越多的香港高校北上來內地合作辦學,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UIC的成功。

湯濤表示,在打造品牌與特色方面,UIC會保持國際化博雅型大學的定位,促進教學相長,以研究帶動學科建設和教學發展。

UIC這幾年持續大力引進全球優秀師資。自2019年至今,多位重量級專家和學者陸續加入UIC,學校躋身中國大學高端人才榜百強。10位學者入選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UIC被納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同時大力促進產學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設有廣東省數據科學與技術交叉應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教育廳人工智能與多模態數據處理重點實驗室、UIC珠海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珠海高新區北師港浸大產學研基地、中華文化傳播研究院、數學研究中心、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人工智能與未來網絡研究院、評估研究中心等。通過科研平臺和機構的建設,UIC匯聚粵港澳創新資源,爭取在大灣區重點發展領域進行前瞻性科學研究,為社會進步和區域經濟發展作更大的貢獻。

此外,UIC正在建設二期校園,將打造以“人文商”為主的第一校區,和以“科技、研究生院”為主的第二校區。一期、二期校園位于會同古村兩邊,形成一個在全國甚至在亞洲難得一見的“大學小鎮”。

近年,教育部大力支持交叉學科的發展。湯濤說,UIC的博雅教育本身就鼓勵學科與學科之間打破壁壘、增進交流,而交叉學科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UIC不僅增設交叉學科專業,也在打造優質的跨學科科研平臺,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帶動多學科共同發展。UIC近年新增了約7個專業,涵蓋文理、藝術類等,比如人工智能、中華文化與國際傳播、數字社會科學(擬新增)等專業。UIC新增專業主要是考慮社會和產業的發展對相應人才的需求,其次是考慮學校自身學科建設和發展需要。

面向未來培養人才

北師港浸大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在廣東省實行多元化招生,同時招收港澳臺及外國學生,辦學層次包括本科和碩博教育。UIC畢業生在升學、就業、創業等方面表現優異。截至2022年4月1日,2021屆落實去向的畢業生中,選擇出國/出境升學的占82%,全球百強名校輸送率約81%。UIC畢業生留學后絕大部分都會回國,多數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為祖國各行各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就業的學生備受世界500強企業和政府機構的青睞,創業的畢業生中有人入選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等,也有校友在公益路上發光發熱。

湯濤說,當今世界發展日新月異,尤其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讓人們深刻意識到教育不能只顧培養當下的專業人才,也要著眼未來。未來的人才應該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獨立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不僅能熟練運用專業知識,對其他學科也有所涉獵。就像博雅教育所倡導的,讓理科生學習哲學、文學,讓文科生接觸數學、商科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保持好奇心,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湯濤認為UIC的博雅教育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創新教育。學校會繼續利用大灣區充滿活力的環境,發展一些特色研究領域,以創新驅動研究,積極參加國家和省市科研項目。UIC的創新氛圍還體現在鼓勵學生批判性思考,辯證認識事物,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所以學生無論在學習還是在服務社會方面都很活躍。

湯濤希望UIC能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國家的繁榮發展作貢獻。(文/張虹 劉毅)

來源: 中科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