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虎,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中科智庫首批入庫專家兼審核委員會委員,自然地理學家和環境變化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
陳發虎主要從事環境變化、氣候變化及史前人-環境相互作用研究,在史前人類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過程和機制、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變化的“西風模態”等方面有重要創新性認識,深入揭示了環境變化與文明演化的相互關系。
減排固碳,見解獨到
青藏高原作為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它是生物演化和適應的主戰場,也是中華文明的發詳地之一。作為地球演化科學的天然實驗室,陳發虎利用湖泊巖心、黃土沉積等地質載體,在黃土研究、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環境考古與史前文明演化等方面取得了眾多成果。
陳發虎帶領的團隊在對青藏高原的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研究時發現,于1980年在甘肅夏河甘加盆地的白石崖溶洞中被找到的下頜骨化石與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在遺傳學上親緣關系最近,可以確定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
這就表明了早在現代智人到來之前,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經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持續生活到距今4萬年前后,并成功適應了低壓高寒缺氧環境。這項研究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向前推進了12萬年,解鎖了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重要一環。此外,陳發虎始終將古氣候變化與現代氣候變化機制相聯系,為青藏高原減排固碳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助力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陳發虎指出,青藏高原面積廣闊,約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4,碳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約占全國10%,但是它的區域碳排放總量卻不足全國1%,所以青藏高原在減排固碳方面具有巨大潛力。陳發虎建議可以通過自然保護地保碳增匯和通過青藏高原生態工程建設增碳促匯等措施,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
陳發虎還表示,通過分析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可以提升民眾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參與度,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他是這樣說的,也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言傳身教,薪火相傳
陳發虎 30年如一日的扎根高海拔地區,在艱苦環境中潛心科研。他的研究生導師是我國地貌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冰川學家李吉均,陳發虎表示,從老一輩科學家身上,自己學到的不僅是系統的理論知識,更是執著的科研精神以及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勇氣和擔當。同時他也言傳身教,將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傳遞給了自己的學生。
在學生眼中,陳發虎是“嚴厲又不失慈祥,是嚴師也是益友”的存在,他重視對于專業人才最基本的科學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鼓勵學生開闊視野,了解國際前沿的科研動態。同時,他也強調人本身的教育,要把青年學者培養為品德高尚的,為我們國家所用的,為全人類服務的高層次的人才。(康文穎)
相關鏈接:
陳發虎院士簡介
陳發虎,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中科智庫首批入庫專家兼審核委員會委員,自然地理學家和環境變化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蘭州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
主要從事環境變化、氣候變化及史前人-環境相互作用研究,先后開展了西部黃土地層與黃土古氣候記錄、晚第四紀氣候快速變化、全新世干旱事件、干旱區湖泊演化、西風區濕度/降水變化、青藏高原環境考古、氣候變化對湖泊生態的影響等研究工作。在史前人類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過程和機制、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變化的“西風模態”等方面有重要創新性認識。
研究成果入選Science刊物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News評選的十大科學新聞、美國考古雜志評選的十大世界考古發現、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國十大科技新聞,2015、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十大進展。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和社會科學獎14項、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首屆甘肅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獎。發表論文650多篇(含SCI論文390多篇),論著總被引2.5萬多次,SCI刊物總引1.6萬多次。H指數65,是國際地球科學前1%的高引用科學家。
來源: 中科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