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對象吵架,你一般怎么回懟?
下面這些怒火沖沖的話來自最近熱播的綜藝《再見愛人》第二季:
女:“剛開始和他談戀愛的時候,沒有以為他是這樣的人!這就是我恨他的地方。”
男:“我就是崩潰了,我不能自洽了,我就是瘋了!”
女:“他就是不可理喻!”
男:“你再多說你一句話,我就立刻消失!”
《再見愛人》是一檔“離婚綜藝”,節目中 3 對正在面臨情感危機的夫妻,需要乘坐 2 輛房車,開啟一段為期 18 天的旅行。
他們將在旅程的最后一天做出最終抉擇:
離,還是不離?
本季里最讓人爭議的一對夫妻無疑是張婉婷和宋寧峰——在節目中,張婉婷對宋寧峰基本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永遠否定、切斷幫助、扮演弱者。
同時,她脾氣一旦上來了,說爆發就爆發,全程火藥味十足。
他們的婚姻被網友稱為“PUA 式婚姻”,不少網友勸男方“趕緊離婚保命”。
從雞毛蒜皮的小事變成不可調和的“戰爭”,不穩定的情緒就像婚姻中的“定時炸彈”,有的時候可能并非我們本意,但在“上頭”的那一刻,很容易傷人又傷己。
那么,有沒有什么可以穩定情緒的方法呢?
01
情緒不穩定的真兇
情緒穩定和不穩定的人很難想象彼此的世界——情緒不穩定的人的世界往往充滿負面情緒,感覺無能為力,情緒波動較大。
節目中宋寧峰的一句話可以用來形容婚姻里微妙的情緒變化:“你知道什么叫暗流嗎,就是它表面很平靜,但底下暗流挺洶涌的?!?br />
日常的一個眼神,一頓早餐,也可能是對方的一段過往,一個條件反射。
沒事的時候還好,情緒一旦爆發,餛飩加不加香菜,牙膏怎么擠可能都會告吹一段感情,畢竟再耳鬢廝磨的感情也要回答掀不掀馬桶圈的問題。
親密關系很容易被下面這些因素侵蝕——
不會表達:情緒粒度低
下面這些“口頭禪”,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經常能聽到,更或者,你就是說出這些話的人:
“你這么想我也沒辦法?!?br />
“我無所謂?!?br />
“你又怎么了?”
這些冷漠的話看起來沒什么,往往傷人于無形。
很多人可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心里清楚想要表達什么意思,但從腦子里挑出來匹配的詞卻很難,生氣的時候,更容易“口不擇言”。
美國神經學家巴瑞特把這種能力稱為“情緒粒度”:一種感知和創造高度具體精確的情感體驗的能力。
研究顯示,可以準確表達自己情緒的人調節情緒的靈活度,要比那些只會說“我心情不好”的人高出 30%。
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方才能更準確地共情到你的情緒。
2.不配被愛:不斷論證 TA 不愛自己,好回到熟悉的原點
“你看,你就是不愛我,我就是不配被愛?!?br />
在內心深處,TA 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相信別人是值得信任的。
不信任的信念系統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容易妒忌、不斷尋求安慰、公然地不信任對方,甚至指責對方。
張婉婷在節目里操控事實(又稱“競爭性真相”)的行為就是這樣,經常性地拿一些事情去誤導對方。
張婉婷說當初是自己主動提出要給宋寧峰生孩子,但宋寧峰幾乎沒有印象,甚至懷疑是張婉婷記錯了。
當他質疑是不是張婉婷記錯了的時候,又被扣上道德高帽。
結果被胡彥斌一語中的,張婉婷咄咄逼人的目的是占據道德制高點:
“讓她老公有虧欠感,然后聽她的,讓所有人幫助她一起 PUA?!?br />
這樣的伴侶平常有可能會檢查自己的伴侶在哪里、在做什么、在與誰聊天等等,封閉自己的情感。
先假定對方不愛自己,然后搜集相關信息論證,自圓其說后回到了“沒有人會愛我”的原點。
有人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但這種在愛情中“找虐”的西西弗斯為數不少。
一些幼年的不愉快經歷、被忽視、嚴重創傷,會讓他們停留在恐懼的環境中,習慣了“沒有人會愛我”感覺,感到熟悉且安全。
受害者心態的人(victim mentality)經常占據道德制高點,覺得自己受害者的身份是不承擔責任的特權:
“我這么愛你,我都犧牲這么多了”
“從小就沒人愛過我,這世界上沒人理解我……”
“我才是付出更多的那一方,我才是受害者,難道你們沒有看到嗎?”
美國婚姻治療師戈特曼發現,離婚最高預測因素是一方認為自己比伴侶更好。
當婚姻陷入這種模式,兩人就會更關注負面的感覺,關系也可能因此變得更糟。
即使真的有人愿意去守護這樣一段感情,也可能會像宋寧峰這樣頗受煎熬。
3.感到被忽視:感覺伴侶沒有提供情感支持
除了上面提張婉婷和宋寧峰這一對,節目中另一對夫妻的問題,也很有代表性——
蘇詩丁和盧歌,蘇詩丁是女明星,盧歌是“女明星的素人老公”。盧歌經常感覺自己“被忽視”了。
這種負面情緒對關系的殺傷力也很大,頗有點殺人于無形的意思。
節目中,盧歌雖然不承認自己有壓力,但也不難看出,他擔心“大明星”和自己漸行漸遠,擔心失去對方。
為了證明自己能貢獻一份經濟力量,他提出開飯店,但對方卻“不領情”:
比起讓他承擔經濟壓力,蘇詩丁更想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反而讓盧歌更糾結了。
盧歌作為丈夫那種想要“被需要的感覺”被忽視了,他甚至還患了嚴重的抑郁癥。
再加上蘇詩丁去北京發展造成的地理距離,一邊是觸不可及的戀人,一邊是事業發展的差距。
遭到了來自伴侶的情感忽視的人可能會感覺[4]:被拒絕、絕望感、不對等感。
因事業漸行漸遠的情侶實在太多了。
被忽視的那一方總在為對方找借口:也許 TA 真的是太忙了吧,甚至會覺得是自己太不懂事了……
直到后來蘇詩丁在北京的發展也遇到波折患上抑郁癥,才體會到丈夫當時的痛苦。
丈夫也是直到在節目里才知道妻子也患了抑郁癥,兩個人立即就多了些理解。
美國治療師布朗認為,脆弱是人的核心能力之一。
想要與人建立深層次的聯系,就必須克服羞愧感、焦慮,敢于表露脆弱。
對方接受到你的脆弱信號時,你們的感情也會更幸福[5]。
所以,當我們因感覺被忽視焦慮不安的時候,不妨徹底打破自我,讓對方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4.自戀型人格:覺得別人活著就是為了滿足自己
要想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情緒,就需要一個安全的依戀環境[6]。
但不是每個人從小情緒爆發時都能得到父母的涵容,有人會因此覺得自己的情緒很可怕,不該被表達出來。
有人也因此感到異常憤怒,這些都會可能影響我們日后在情感生活中的相處模式。
嬰兒時期形成的全世界都要圍著我轉的全能自戀狀態,可能會伴隨一些人的成年生活。
他們會認為伴侶也要圍著自己轉,所以一旦不如意就會爆發。
看到盧歌和宋寧峰在扔飛盤,張婉婷臉色就不好看了。
用黃執中的話說就是:“你可以不經由我得到快樂,我感覺我的權力在流失?!?br />
自戀水平較高的人,容易呈現出一種虛假的獨立狀態(pseudo-independence)。
TA 們覺得自己不需要任何人,覺得自己能夠對自己的欲望、情感整個世界有著全能的控制力(omnipotent control)。
還有一種情感里的“巨嬰”。你跟 TA 說情,TA 就跟你說理,你說理,TA 就說情。等你情理都說,TA 又會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你。什么都是別人的錯,全世界必須圍著我轉。
5.面對壓力:男女策略不同
你能看到宋寧峰一直在講理,想解決吵架的根本原因,但是張婉婷一直在強調自己“你這樣做就是不愛我”的情緒。
面對爭吵壓力,男性普遍情緒開放程度較低,使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策略。
這和我們的社會規馴有一定關聯,男性面對壓力往往不會太注意通過情感宣泄去減少負面情緒。而女性通常采用的吃喝分散注意力,比男性更容易宣泄情緒。
可以回想一下,你吵架時有幾次真的是因為事情本身?
很多時候是因為男女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沒處理好彼此的這些男女差異。
正是沒能去處理這些差異才是造成離婚的主要因素。
02
如何在親密關系中做情緒穩定的人
1.表達情緒
如果你也是不太擅長表達情緒,就需要擴大自己的“情緒詞匯”了。
以正面情緒詞典為例,積極心理學講師洛馬斯把積極情緒(positive)和復雜情緒(complex)發表在《積極心理學雜志》上:
你會發現語言里有很多描寫細微情緒的詞。
僅在情緒史學家蒂芙尼的著作中就有 154 種情緒。
還有一些是在我們的語言中不常見的。
日語中的 Natsukashii 代表一種對過去的懷念,悲傷已逝,只留下美好的感覺。
阿拉伯語的 Tarab 代表音樂帶來的狂喜、著迷之感。
當你能用“開心、狂喜、愉悅、歡欣、雀躍、滿意”代替簡單的表達,會發現自己的內心竟如此豐富。
2.學會緩沖
適當時候也可以給雙方留個緩沖地帶??梢约s定好,每次感覺自己要發火了就告訴對方自己的沖動。
比如你現在要發火了,試著擁抱一下,或者回各自的房間里休息一會兒。
萬一話趕話想要發火,可以先坐下來試試減壓談話:
分享彼此的情緒,先不要主動提供建議。
聽聽對方說什么,表達出你的興趣。
傳達你對這些話的理解,讓對方知道你正在認真聽他說話,你在認真理解 TA 的話。
實在開不了口,肢體語言、凝視、一封信、一個擁抱、一份禮物,都可以傳達自己的情緒。
平常情緒碰撞比較激烈的夫妻,還可以趁著懷孕階段調整情緒,迎接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的轉變。
正如沈奕斐在節目中說的,懷孕就是一個讓彼此磨合包容度的過程。
對于想要寶寶的戀人們,抓住這個緩沖期非常關鍵。說到底親密關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邊實踐一邊學習。
3.適當妥協
婚姻中的磕磕絆絆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你選擇 TA 成為自己執手終生的人,適當妥協是避免不了的。
這就像在北京租房,2000 塊的預算在朝陽區永遠租不到稱心的房子。不是衛生間暗就是臥室朝西,不是離地鐵太遠就是面積太小。
之所以愿意妥協,之所以有時候“關系”比“對錯”重要,因為相比熱戀帶來的甜蜜,走下去的決心讓我們覺得適當犧牲是值得的。
歐文·亞隆說:一個人不是找到一段關系,一個人創造了一段關系。
關系是相處出來的,而不是一味尋找完美模板。當兩個人能平心靜氣相待的時候,才可能從關系中得到滋養。
畢竟愛一個人就像把每一天都當成第一天去對方家里做客。
從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獲得對方的尊重,并感激那些愿意接納我們的,本是非親非故的人。
參考文獻:
[1] Lomas, T. (2016). Towards a positive cross-cultural lexicography: Enriching our emotional landscape through 216 ‘untranslatable’words pertaining to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5), 546-558.
[2] Kelly Dawson,Contempt in Relationships Is Definitely Real—Here's Why,The Gottman Institu,2021
[3] Lisa Feldman Barrett et al.,A Role for Emotional Granularity in Judging
[4] Baadsgaard, J. (2013). Healing fromNeglect: When Those We Love Don't Love Us. Springville, UT:Cedar Fort, Inc.
[5] TEDx Talks. (2010, Oct. 07).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 Brené Brown | TEDxHoust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Qm9cGRub0
[6] Allen, J. G., Fonagy, P., & Bateman, A. W. (2008). Mentaliz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7]《心情詞典》:【英】蒂芙尼 · 瓦特 · 史密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9
作者:王星星
審核: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