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觀看世界杯比賽成為很多人晚上的必備活動,但你有沒有發現,有的人可以連續熬夜看球,隨便睡一會兒就能精力充沛,而有的人熬夜看球,第二天就昏昏沉沉地無法工作。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近日,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在小鼠身上發現了調控睡眠的通路機制,揭示了其中的答案,相關研究已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雜志上。

睡眠普遍存在于動物中,但睡眠時間卻存在巨大的差異,例如長頸鹿每天只需2-5小時的睡眠,而考拉需要18-22小時。即便在同種動物個體中,睡眠時間也存在差異,有的人每天只需要睡4個小時,而有的人每天要睡超過8個小時。目前為止,調控睡眠時間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

2016年,日本國際綜合睡眠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一次小鼠實驗中發現了一個“嗜睡”突變體,能夠讓老鼠每天的睡眠時間增加4-5個小時。以此為突破口,研究人員揭示了一條調控睡眠時間的關鍵分子通路。

在研究中,科學家建立了小鼠睡眠研究的新方法,能實現基因的快速表達或敲除,也能避免小鼠發育缺陷,因而突破傳統遺傳學局限,適于冗余基因和必需基因的睡眠表型分析。

睡眠對動物的生存是必需的,長期睡眠剝奪會致死,因此調控睡眠的關鍵基因很可能是必需基因或冗余基因。通過研究團隊的一系列工作,首次揭示LKB1-SIK3-HDAC4/5-CREB是調控睡眠時間的關鍵通路,闡明了睡眠時間調控的分子機制,提出了睡眠受轉錄調控的觀點。

此次發現的轉錄分子通路對睡眠的調控作用保守存在于小鼠、果蠅、線蟲中,也有可能存在于更低等的動物中。此外,也有因冗余基因相關突變造成人嗜睡的報道。在未來,這項研究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解決睡眠缺陷與睡眠疾病的問題,進一步促進人類探索高質量睡眠、構建良好的生活狀態。(金愷祎)

來源: 科幻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