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產學院時期校門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1952年11月1日,我國第一所水產高等學府——上海水產學院正式成立。上海水產學院即如今的上海海洋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水產高等學府之一。

學校校訓:勤樸忠實,191491日定立。

創校初心:漁界所至,海權所在也。

辦學傳統:把論文寫在祖國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


上海海洋大學校標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前身是張謇、黃炎培籌劃,張鏐籌建于1912年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建校初期,學校曾先后更名為第四中山大學農學院水產學校、江蘇大學農學院水產學校、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水產學校等。1938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校舍毀于日本侵華軍的炮火,部分師生內遷至四川合川(今重慶合川)。為維續水產教育,于1939年在四川合川國立第二中學設立水產部,后將該水產部改組為國立四川水產職業學校。

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時期校門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水產學校時期校門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抗戰勝利后,經侯朝海等竭力籌措,于1948年在上海復興島復校,定名為上海市吳淞水產專科學校,學校為中國水產、航運事業培養了眾多科技人才。

上海市立吳淞水產專科學校時期校門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水產專科學校時期校門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解放后,經上海市地政局批準,將軍工路334號原國民政府中央水產實驗所土地和全部房產劃撥學校,并于1951年將學校更名為上海水產專科學校。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期間,華東水產管理局從圣約翰大學、東吳大學、大同大學等調入一批名教授充實學校師資,改善教學設施,組建成立中國第一所本科高等水產學府——上海水產學院。**1956年在高等教育部領導和主持下,學校參照蘇聯經驗,根據中國水產發展需要,制訂水產類本科專業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以及編撰全國統編教材,組織師生深入漁區開展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上海水產學院時期校門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廈門水產學院時期校門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學校于1972年搬遷至福建廈門集美,更名為廈門水產學院。廣大教職工克服各種困難開展教學與科研,為漁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上海水產學院在上海原址復校,保留廈門水產學院繼續辦學。1980年起,上海水產學院恢復,面向全國招生。經過幾年努力,教學與科研逐步得到恢復。

1985年,經農牧漁業部批準,學校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經師生齊心協力,團結進取,學校的教學與科研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水產大學時期校門(軍工路、學海路)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2000年,根據國務院文件精神,學校實施屬地化管理,由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進入21世紀,為適應國家海洋事業發展需要,學校于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校門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撫今追昔,碩果累累,從創業之初僅僅租房數間、教師數十人、學生數百人,發展到今天,以海洋、水產、食品等學科為特色和優勢,農、理、工、經、文、管、法等學科協調發展,歷史底蘊深厚、學科門類多元、科研實力雄厚,擁有一千多名教師、一萬多名本科生、兩千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海洋高等學府,為我國水產業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水產教育的搖籃”。

來源: 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