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聞孫

(圖片來源:百家號)

沈聞孫,1930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船舶設計專家,主要從事大型船舶設計研究。1953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總設計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海洋科技創新大會

(圖片來源:“海洋檔案”公眾號)

2016年12月13日,全國海洋科技創新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宣讀了《國家海洋局關于授予劉光鼎等29位資深院士“終身奉獻海洋”紀念獎章的決定》,并為獲獎者頒發紀念獎章。中國工程院院士沈聞孫獲此殊榮。

不負熱愛 矢志造船

1930年,沈聞孫出生于浙江省一個富裕家庭,15歲時與在上海做生意的父親團聚,入讀復旦中學。1950年,20歲的沈聞孫同時拿到清華大學電氣系和交通大學(1959年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通知書,喜歡造船的沈聞孫選擇了交大。

1953年,從他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大連造船廠從事船舶設計起,他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我腦子里除了船以外,沒有愛好”“愛這一行,干這一行,一個人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熱愛自己的工作”。

1982年,沈聞孫被調去重慶429廠。剛去的時候,429廠處于新建時期,沒有什么設計工作可做。當其他設計人員無所事事的時候,他卻忙得不可開交,埋頭查資料、畫圖紙,研究消波水翼等各種專業技術。

作為全國三大“火爐”之一的重慶,到了夏天,酷暑難耐。當時429廠條件十分艱苦,畫圖時汗水常常將圖紙濕透。為了防止汗水弄濕圖紙,他就將毛巾墊在紙上再畫圖,不一會兒,汗濕了毛巾就再換一條。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干了整整12年。

12年的時間,錘煉了沈聞孫的精神和意志,積淀了他的經驗和才干。他一人獨當一面,擔任了廠技術科科長,成為廠里的技術“大拿”。

勵精圖治 直面挑戰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船舶開始對外出口,我國的造船業開始加速走向世界。1982年,沈聞孫從重慶429廠調回大連造船廠,負責研制出口船。當時,我國的船舶工業剛剛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造出口船的規范和資料很少,工作難度非常大。

沈聞孫和他的團隊克服一切困難,從參與、主持設計和開發我國第一艘出口船2.7萬噸級散貨船“長城”號,到9.8萬噸級雙殼體油船、15萬噸級散貨輪、5.2萬噸多用途集裝箱船、再到我國第一艘超大型油船(VLCC)等20余種船型,為中國大型、高附加值船舶走進國際市場,力促中國造船騰飛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造中的“長城”號

(圖片來源:“海洋檔案”公眾號)

在他主持設計建造9.8萬噸成品油船時,雙殼體油船不僅國內首創,因設計風險大國外也少有。第一次試航回來,他連續一周沒睡好覺,老伴心疼地說:“你都已經62歲的人了,何必呢?”沈院士卻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必須要有責任心”。就這樣,沈院士和他的團隊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成功研制了在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被船東稱為“大連未來型”的雙殼體油船,創造外匯1.12億美元。

(圖片來源:“海洋檔案”公眾號)

VLCC是超大型油輪(Very Large Crude Carrier)的英文簡稱,是海上的“巨無霸”,30萬噸級油輪的船艙就可以裝下1200節火車廂。當時,國際上VLCC油輪的設計和建造,基本上被日韓壟斷,中國從未建造過VLCC油輪。能不能建造VLCC,是衡量一個造船廠乃至一個國家造船能力的重要指標。

1999年,擔任副總工程師、總設計師的沈聞孫,雖然已經69歲,但依然帶領團隊完成了這個新的挑戰,打破日韓對VLCC油輪的壟斷,開創了VLCC在中國建造的紀錄。

沈聞孫(右2)在現場指導工作

(圖片來源:“海洋檔案”公眾號)

沈聞孫最驕傲的還是2011年開始開發的少壓載水VLCC油輪項目,沈聞孫所在的大連造船新廠與中船702所合作,開發VLCC油輪少壓載水項目。雖已是耄耋之年,但沈聞孫仍孜孜不倦,他和團隊經過一年多線型與總體布置的優化設計以及多次船模試驗,終于實現在VLCC油輪上減少40%的壓載水。原本,VLCC在壓載狀態,需要10萬噸壓載水,經過他們的改進,僅需6萬噸。最重要的是,這使得油輪的二層底部全部變為空艙,對航速、油耗、壓載管系的簡化,都有好處。這在目前世界造船設計方面是極大的創新,走在日韓前面,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

(圖片來源:“海洋檔案”公眾號)

碩果累累 謙遜赤誠

沈院士從事船舶設計與開發工作六十多年來,在他的主持下,成功解決了大型雙殼體油船結構、大型船舶振動、艏浪拍擊、機槳匹配、船體線型優化等許多重大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封鎖,每個技術突破背后都需要極大的風險。面對困難,沈院士從未有過退縮,他說:“遇到困難不能繞道走,應該知難而進,迎接挑戰,這樣的工作也是最有樂趣的工作”。

(圖片來源:“海洋檔案”公眾號)

當談到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稱號時,他謙虛地說,“工程技術上的成就大多數是集體智慧和勞動的結晶,由此而得到的榮譽應該歸功于集體,對于我而言只能理解是‘機遇’,把自己推到‘代表’的位置而已。”

(圖片來源:“海洋檔案”公眾號)

來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