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糧草,究其本質,就是能源,只不過是當時農業社會供給給人力畜力用的能源。
進入工業時代,人類發現了使用更大力度能源的方法:用機器燃燒化石燃料。所謂化石燃料,就是煤、石油、天然氣這些東西,它們在本質上屬于生物能,只不過是億萬年來曾經活著又死了的動植物,變成化石之后攜帶的能量。跟糧草一樣,這些化石能量也是源于古代動植物吸收并固定下來的能量,只不過由于積累時間漫長,能源總量十分巨大。
基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成果——蒸汽機,人類一開始大規模使用的能源是煤。工廠、火車以及輪船,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冒黑煙,這肯定不環保;而且燒煤的鍋爐每隔一段時間還要派人專門去清理煤渣,加上煤本身也是固體,還需要人力搬來搬去,非常麻煩。后來人們才發現,使用液體的油,這些問題就都解決了。
20世紀初的英國礦工
英國于1912年開始打造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就是首先開創性地使用了重油鍋爐,從而使其動力性能大大提升,航速達到25節。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然而不管是重油、煤油還是柴油,汽油,都需要從石油中提煉,而石油的產地則和煤炭的產地完全不同。英國本土盛產煤炭,石油卻嚴重依賴海外供給。為了保證戰時有充足的燃料供給,女王級的下一級戰列艦復仇級又用回了燒煤鍋爐,航速也下降到21節。
復仇級戰列艦
不過到了此時,載具用油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因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成果之一內燃氣已逐漸普及,新出現的汽車、飛機、坦克等載具都只能用油,最后海軍艦船也統統換成了油燈。
一戰中的德軍坦克
02
我們平時在玩一些戰爭模擬游戲時會經常感慨:趕路十分鐘,交戰幾秒鐘。其實在真實戰爭中,這種情況只會更甚,部隊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戰略機動而非交火上。所以進入到機械化戰爭時代,油料的消耗要遠遠超過彈藥,這時候有沒有油就成為戰爭機器能否正常運轉的關鍵。所以二戰德國選擇向高加索方向進攻,日本選擇海陸南進戰略,都是為了取得當時已被發現的成熟產油的大油田。
二戰中大部分法國夏爾B1坦克是因為缺乏油料被法軍士兵自行摧毀的
位于高加索地區的巴庫油田早在古代就被人們發現,19世紀這里也成為了人類最早進行工業化開發的油田之一。1846年巴庫建立了第一座現代化油井,1861年建立了第一座煉油廠,其原油產量一度占到全球的90%。到20世紀初,約占全球原油產量的一半左右,依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所以,二戰德國的戰略主攻方向是打東線的南邊——斯大林格勒。
巴庫油田的地理位置
03
二戰后,得益于勘探和鉆井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很多新的油田被發現和開采,中東地區很快成為了全球最主要的原油產地。所謂原油,就是指未經加工過的自然狀態的石油。它含有多種成分,經過提煉加工,不僅能產出汽油、柴油等各種輕重燃料,還能制造潤滑油、化肥、殺蟲劑、塑料等多種工業產品。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這些石油工業制品
二戰結束后,全球工業強國迎來了大發展,對石油的依賴與日俱增,從工業到農業再到交通,可以說現代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石油制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全球石油供應被掐斷了……這種情況在戰亂頻繁的中東地區就發生過N多次,其中最著名的一次發生在1973年:當時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正在和以色列進行第四次中東戰爭,為了制裁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以阿拉伯國家為主的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采取石油禁運。由于當時OPEC成員國的石油產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連續五個月的石油禁運導致全球石油供需失衡,價格暴漲,嚴重沖擊了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和生活,導致西方國家的戰后經濟繁榮期就此結束。
1973年石油危機期間美國的一家加油站
鑒于這次教訓,西方國家牽頭成立了IEA(國際能源署),致力于之后對此類危機進行調停,同時推動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由于石油是古生物經歷億萬年時間才形成的化石,對剛剛經歷了百年工業化的人類來說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地球上的石油是用一點少一點,而這樣推算,終有一天是會被采光的。問題是到哪一天才采光呢?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以來,悲觀主義者們的預言被一次又一次地打臉,因為人類勘探和開采石油的技術能力在不斷提升,可以越鉆越深,把以往挖不到的石油開采出來。
中國“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
1846年,在勘探巴庫最早的油井時,只鉆了21米就出油了;1949年,在巴庫旁邊的里海鉆世界第一口海上油井時則鉆了1000米;到20世紀末,巴庫的大部分陸上油田都已枯竭,石油開采基本都延伸到旁邊的里海里去了。
里海的石油鉆井平臺
04
從最初開采石油時,人們就得到了它的一個副產品——天然氣,后來人們發現這個東西也能用來當能源。于是后來又專門開采起了天然氣,成為了一項新的重要的化石能源。21世紀初,美國掀起了頁巖氣革命,采用水力壓裂等技術,大大提高了對天然氣的開采能力。所以,在21世紀的最初十年中,美國本土的油氣開采量成倍提升,大大降低了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1990-2025**年美國天然氣產量示意圖(預測模型)
所以,美國再對中東地區直接進行軍事占領就變得沒有必要了,近十年來美國軍事戰略部署的調整與其能源格局的變化有巨大關系。總的來說,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燃料還是現代國家運轉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盡管新能源轉型近年來在全球炒得火熱,但在世界主流國家的主要能源結構中依然離不開煤、石油、天然氣這些化石能源。那為什么新能源還不能挑起大梁呢?
航行在蘇伊士運河上的中國巨型油輪
05
以日本為例,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的教訓,加上1997年《京都議定書》減少碳排放的目標,日本本想以進一步發展核能的辦法來減少自己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2009年時,日本電力有29%來自核電,61%來自化石燃料,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只占剩下的10%。日本原來計劃到2030年將核電占比上升到50%,然而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導致的福島核事故讓人們對核電產生了巨大的恐懼。
日媒公開的福島核事故現場照片
不光日本,德國在當年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核示威,令德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將于2022年關閉德國境內的所有核電站。就這樣,堪稱已經邁入了后工業時代的當今全球最發達的兩個中等體量強國,不得不繼續大量依賴上上次工業革命主打的化石燃料的進口。
俄羅斯直通德國的“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
能源對于國家戰略究竟有多重要?這么說吧,像能源這種基礎的必需品、消耗品一斷的話,整個國家基本上就要和工業時代說再見了。況且當今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社會結構早已不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結構了,沒有足夠的能源驅動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可能連保障普通人基本生存所需的物資都很難配給到位。所以能源供應的安全保障,絕對是現代大國博弈中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
能源安全事關發展安全、國家安全
參考文獻
[1] 江泓. 英國戰列艦全史1914-1960[M].北京: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5.
[2]馬修·奧扎諾. 黑金:石油帝國的興衰與世界秩序的改變[M]. 北京: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21.
[3]王能全. 石油的奇跡:數說美國能源獨立[M].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20.
[4] 杰森·辛克. 未來能源 : 能源革命的戰略機遇期[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5] 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能源與電力分析年度報告系列 2021 國內外能源電力發展及轉型分析報告[M]. 北京: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21.
英大傳媒中國電力出版社有限公司 設計制作中心 吳迪
來源: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