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轉變,外賣行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浙江省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杜歡政介紹,2020年中國外賣餐飲市場規模已達6646億元。

然而,人們方便快捷地品嘗到美食的同時,也面臨著外賣垃圾帶來的環境污染。在11月15日舉辦的《助力雙碳目標——探索快遞外賣可循環與綠色包裝推廣論壇》上,學者、企業代表與來自不同地區的可重復使用案例代表一起暢所欲言,共同探討外賣包裝綠色化與可循環實踐之路。

杜歡政教授團隊與中國石化日前共同發布的《外賣業包裝塑料環境影響及回收循環研究報告(2021)》研究發現,2020年全國通過主流互聯網外賣平臺共消耗(廢棄)57.4萬噸塑料,五年時間增長10倍之多。

如何從整體上實現突破呢?杜歡政教授提出,應構建外賣包裝的循環利用體系。“我們要從材料到包裝、到餐飲企業、到外賣平臺、到消費者、到回收企業、到處理企業……構成一個全產業鏈參與的塑料閉路循環。

杜歡政教授介紹,目前其團隊已經與中國石化聯合塑料循環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龍頭企業和互聯網平臺,共同發起成立塑料循環綠色行動聯盟,分行業、分場景、分品類地推出塑料閉路循環試點示范。“我建議,可以在高校和寫字樓等相對人流集中的地方率先推動外賣包裝循環試點。”

美團青山計劃包裝創新高級經理張濤分享了美團發揮平臺優勢,積極推進外賣包裝行業綠色轉型的行動。

據張濤介紹,美團青山計劃目前已經形成了綠色包裝、低碳生態、青山科技、青山公益四大板塊。其中建設綠色包裝供應鏈是重點。美團計劃為外賣商家提供外賣包裝回收、降解、重復使用的解決方案,針對餐飲外賣包裝16個大類的需求特性,美團目前已經開展了六類菜品的綠色包裝解決方案的研究。

截至2022 年8 月,美團青山計劃已經形成了“紙質、降解塑料、易回收易再生”三類綠色包裝推薦名錄,共計納入101 家生產企業的161個產品。2020 年至今,美團針對中餐、茶飲等應用場景孵化了兩批次30款綠色創新包裝,累計投放191萬件供餐飲商家使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海洋污染保育經理岑頌天博士介紹了在香港外賣行業推行重復使用模式的經驗。岑頌天博士指出,疫情以來,香港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用量激增,數據顯示,香港每日廢棄的塑料餐具高達200噸。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岑頌天博士認為,塑料污染問題不能靠單一方解決,必須政府、企業、社區/公眾三方聯動,才有破局之機。

今年九月,WWF獲香港政府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助,與線上外賣平臺企業foodpanda合作推出“可重用餐盒計劃”,顧客點外賣時可以選擇可重用餐盒,餐點會用可重用餐盒送達。用餐完畢后,顧客簡單清洗餐盒即可還到附近的自助收集機。

不過,岑頌天博士坦言,在試點過程中,團隊發現,整體運營成本還是偏高。未來希望能夠通過擴大試點規模、吸引更多餐廳和外賣平臺加入等方式,探索實現運營的可持續性。

韓國零廢棄行動網絡主席金美花介紹了韓國的相關經驗。在韓國,疫情也使得一次性塑料用品的用量大幅上漲。韓國零廢棄行動網絡(Korea Zero Waste Movement Network,KZWMN)等環境團體帶頭實行一次性禁止使用制度。從一次性雨傘袋、一次性塑料餐盒飲料杯,到一次性快遞物流包裝,韓國的禁塑減塑行動從民間開始,通過倡議、教育和公眾活動,逐漸擴大規模,成為韓國政府可借鑒的減塑案例。

探索與推廣循環可重復使用模式,不僅需要產業鏈中各方的協調配合,更需要政策、法規、標準的支持以及公眾的認同和參與,破局之路需要行業、政府和公眾各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努力。

來源: 擺脫塑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