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本志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李湘暉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吳 暉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審核:趙 杰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中華醫學會臨床藥學分會主任委員 主任藥師 教授

糖尿病因其日益增高的患病率及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已逐漸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因此人們常常談“糖”色變,懼怕自己患糖尿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低血糖也是一種危害性巨大的臨床綜合征,偶然發生的低血糖對人體的傷害甚至比高血糖更大,嚴重的低血糖還會對大腦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損害,甚至導致腦死亡。所以,搶救低血糖可以用“分秒必爭”來形容。下面就來詳細了解一下低血糖對人體的危害以及應對低血糖的方法,希望在關鍵時刻可以幫到您。

一、怎么就算是低血糖了?

非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2.8mmol/L即為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就可以認為是低血糖了。

二、低血糖有哪些癥狀?

通常會有饑餓感,還會出現心悸、手顫、出冷汗、頭昏、眼花、虛弱無力、面色蒼白、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癥狀。除了具有上述癥狀外,還可能出現一些古怪的行為,比如喜怒無常、隨地大小便、無理取鬧、精神錯亂等,甚至出現昏迷、抽搐、肢體痙攣、小便失禁、心律失常、腦血管意外等危及生命。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什么情況下容易發生低血糖呢?

未按時進食、進食不足、嘔吐、腹瀉和劇烈運動后容易發生低血糖,而通常情況下易患低血糖的人群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胰島素的患者也容易發生低血糖。此外,除了肝、腎功能下降等疾病原因容易引發低血糖外,還要警惕以下情況。

1.高糖飲食后 進食過多的高糖飲食后,機體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大量糖分,通過自身調節,分泌釋放過多胰島素,而產生降糖作用,繼而導致低血糖的發生。

2.大量飲酒 尤其在空腹或饑餓狀態下大量飲酒,容易引發低血糖。因此種情況下,肝臟糖原儲備不足,需要動員機體的脂肪和蛋白質,大量的酒精有抑制肝臟將脂肪和蛋白質轉化為葡萄糖的作用,所以此時機體就會出現低血糖。

3.夜間低血糖 如晚上進食過少,同時運動量過多,導致人體的血糖被大量消耗,此時夜間容易出現低血糖。尤其是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發生。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藥物不合適,尤其是晚餐前的藥物不合適,容易導致夜間低血糖的發生。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4.老年人 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較弱,有時出現心悸、頭暈等低血糖癥狀時,常被認為冠心病、高血壓而被忽視。如果類似低血糖癥狀反復發作,機體會逐漸適應,有可能就不再發出預警,長此以往會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最后可能在毫無征兆的前提下迅速陷入昏迷狀態,所以老年人尤其要關注避免發生低血糖。

5.使用降糖藥物 降糖藥物的使用也是低血糖發生的危險因素,胰島素和磺脲類降糖藥物(如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低血糖。其他降糖藥,如二甲雙胍、吡格列酮和阿卡波糖等單用時一般不引起低血糖。

四、低血糖如何用藥自救?

許多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時會選擇糕點、饅頭等主食來緩解癥狀,這種做法其實不是最恰當的選擇。針對低血糖的救治要爭分奪秒,患者應該迅速進食蔗糖、蜂蜜、果汁等食品,這類食物可以快速被腸道吸收入血,從而盡快緩解低血糖癥狀。而如饅頭等淀粉類食物屬于多糖類食物,需要經過代謝分解生成單糖(葡萄糖或果糖等)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糾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對較慢。

此外,服用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一定要補充葡萄糖,不宜使用蔗糖(白砂 糖、綿白糖、方糖或冰糖等),因為這3種藥物可使蔗糖分解為葡萄糖和果糖的速度減慢,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急救方法如下。

患者出現低血糖表現后,應絕對臥床休息。

口服15~20g糖類食品(如15g糖類約相當于半杯果汁、一勺糖漿/蜂蜜等)。

每15分鐘監測一次血糖,血糖仍≤3.9 mmol/L,再給予葡萄糖口服或靜脈注射;血糖在3.9 mmol/L以上,但距離下一次就餐時間在1 h以上,給予含淀粉或蛋白質食物,如牛奶、香蕉或三明治等;血糖仍≤3.0 mmol/L,繼續給予50%葡萄糖60 ml靜脈注射。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最后,還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需要提醒您。

(1)長效胰島素或磺脲類藥物所致的低血糖不易糾正,建議自救后及時就醫,并給予靜脈輸注葡萄糖,還應在患者意識恢復后至少監測血糖24~48小時。

(2) 及時的、正確的治療措施對于重度低血糖發作的搶救極為重要。糖尿病患者要經常進行血糖監測,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同時要避免空腹或饑餓時劇烈運動,如果出現中重度低血糖,自救不緩解,應立即送往醫院就醫。

(3) 如果不明原因反復發作低血糖,也不要在家自行診治,一定去醫院求助醫生查明病因。

(4)對于重度低血糖伴有意識障礙的患者要迅速撥打120急救電話,送往醫院進行緊急救治。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