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長虹 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主任醫師/教授

審核:馬 敬 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產生活、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和危害。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成年人尚且會感到害怕、無助,更何況兒童。那么,疫情會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哪些影響,我們又應該怎樣幫助他們呢?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疫情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疫情的突發性與破壞性導致缺乏自我調節和保護能力的兒童心理反應更加劇烈,更易出現急性應激反應和創傷后應激障礙。

急性應激反應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會很快出現,而創傷后應激障礙可能要很久才會出現。但它們都有可能會持續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時間長達數年甚至終身。

由于大腦發育還未成熟、詞匯量不夠豐富、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等原因,加上生活常規的改變和認知的受限,疫情中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多地表現為生理和行為的改變。疫情發生時,因為防疫需要,常需要居家隔離,且持續時間可能比較長,此時由于不能外出,再加上受到成年人的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感染,兒童可能出現煩躁、進食差、過度哭鬧、過分依戀父母或照料者等反應。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學齡期兒童可能對疫情相關的信息會反復詢問或十分緊張,害怕自己得了新冠肺炎,甚至不愿和同齡兒童一起玩,對其他事物提不起興趣或沉迷于電子產品。

青少年最常出現焦慮、對學業的擔憂、抑郁、憤怒等情緒,部分青少年會沉迷于電子產品、網絡游戲,也可能出現攻擊或冒險性行為。

因此,疫情來臨后,我們更加需要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但要想更好地幫助兒童克服心理問題,就要對什么是急性應激反應以及創傷后應激障礙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二、急性應激反應、創傷后應激障礙

當疫情發生時,每一個人都容易產生心理應激反應,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對新冠病毒充滿恐懼,這時客觀要求和應付能力的不平衡會導致一種適應環境的緊張反應狀態。

當刺激需要個體做出較大的努力才能適應,或者這種反應超出了個體的適應能力,就會引起個體心理、生理平衡失調,即出現心理應激狀態。

急性應激反應主要包括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兒童居喪反應、軀體不適、睡眠障礙、認知及其他問題等。

創傷后應激障礙包括反復重現創傷性的體驗、回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持續警覺性增強等。

由于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征,家庭、社會環境和自身易感性等有關因素,疫情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產生極大影響,從而導致急性應激反應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心理創傷。那這些這些應激反應會導致兒童出現什么問題呢?

三、表現癥狀

(一)急性應激反應

急性應激反應一般會維持6~8周,可表現為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的異常。常見癥狀有以下6種。

1.行為問題 退行行為是年幼兒童的典型應激反應,兒童通常表現得比實際年齡更幼稚。

2.情緒問題 情緒問題主要表現有神情呆滯、興趣索然,自閉、易怒、緊張、焦慮等。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兒童居喪反應 在疫情中失去親人是出現兒童居喪反應最常見的壓力源,也是最急需處理的危機。大多數兒童對親人的離去不愿相信,或者責怪親人拋下自己,甚至將親人的死亡的原因責怪到自己頭上,或者模仿過世親人的行為或特征等。

4.軀體不適 軀體不適的表現包括頭痛、頭暈、腹痛、腹瀉、蕁麻疹等,這些表現不一定由軀體疾病引起,可能是一種心理反應。

5.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難以入眠、噩夢頻頻。

6.認知及其他問題 認知及其他問題包括精神不振、無法集中注意力、缺乏食欲、自述能看見逝去親人的身影等。

(二)創傷后應激障礙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主要是指個體在創傷后出現精神障礙,這種精神障礙是長期持續性的,只是時間可能會有所延遲,常是個體在遭受具有強烈威脅性或災難性的心理創傷之后的表現。

急性PTSD的癥狀一般在創傷后立即出現,大約持續3個月后會逐漸消失,而慢性PTSD的癥狀則有可能超過3個月卻仍未消失。

PTSD常見的主要癥狀有以下3個。

反復重現創傷性的體驗 反復重現創傷性的體驗,即對創傷事件的重復體驗或夢魘。

回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 回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主要以社會生活退縮癥狀為主,患者會努力回避能喚起創傷的一切活動或處境。

持續的警覺性增高 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常伴有神經興奮、對小的事情過分敏感、注意力難以集中、抑郁、自殺傾向等表現。

與成年人相比,兒童、青少年在年齡與社會閱歷、外部資源與社會支持系統、情緒調節能力上處于劣勢,當發現兒童出現應激反應,可以采用心理社團活動、組織心理測試和制作心理檔案的方式,讓家長、老師們學到更多關于如何科學處理青少年情緒波動、家庭教育、行為調整、人際溝通改善方面的知識,并運用到與孩子的溝通、教養中。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