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不僅是語言問題(上)

作者:貓獰科普

口吃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種語言障礙。通常所說的口吃對于聽眾來說,是說話者在音節、詞匯、短語或句子之間沒有意義的停頓或拉長音,對于有些口吃的人,問題在于他們總是重復某個音節,停頓和拉長音只是他們不自覺形成的習慣,旨在掩飾這種尷尬的重復。而對于說話者本人來說,除了惱人的語言不流暢,他們還在體驗恐懼、羞恥等負面情緒。其實很多人經歷過類似口吃的狀態,小時候第一次當眾講話,緊張很可能讓人口吃。但是對于口吃者,這種狀態卻揮之不去,越是需要語言能力時,緊張常常讓他表現的越發糟糕。

從小到大,我們身邊總會有一兩個人有口吃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口吃的困擾,從被小朋友模仿取笑,到真真正正的職業受阻——高考前的體檢,醫生會讓學生們念上一段文字,然后在是否口吃一欄填寫上你的信息;而你會發現,有不少專業都表示不接受口吃問題。

這樣的遭遇也發生在大人物身上。英王喬治六世在二戰前繼位,在與德國宣戰之日曾發表過著名的演講。可是這位國王從兒時起卻是一名口吃者,作為王室成員和公眾人物,他在公開場合講話都非常困難。直到一位語言治療師用心理放松和語言訓練雙管齊下,才讓他緩解了癥狀。這個故事在2010年被拍攝成了電影《國王的演講》,贏得了多項奧斯卡大獎。片中,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和國王一起回憶了一些口吃者常見的經歷:他兒時是左撇子卻被矯正成右利手,生活在父兄的陰影下,度過了緊張的童年。諸如此類的印象似乎暗示我們,口吃的形成與童年經歷有關。而恐怕我們的家長小時候也曾經警告過我們,例如不要學結巴說話,要不就變不回來了。

是這樣的么?口吃的成因來自于緊張的童年,還是頑童的一次模仿?

過去這半個世紀,我們對神經、基因等決定我們行為因素有了全新的研究手段,以至于發現看到了我們身上過去不為人知的問題。于是,我們發現孤獨癥不是智力缺陷,而是有著不同的神經基礎;有些孩子考試成績不高,閱讀有問題,根源是閱讀障礙。對口吃的認識,也從了解癥狀,到了開始關注它“到底是什么”的階段。而認識口吃采用的辦法,從傳統的分析語言特點,到了能看一看大腦與基因的問題。

早期針對口吃的神經研究,把目光投向了人腦的右半球。早在六十年代,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等科學家就研究了人腦兩半球功能的差異,這種差異被稱作腦的單側化。一系列研究發現,負責語言功能的腦區集中在我們大腦的左半球,而右半球有一些腦區和情感、圖形能力等有關。八十年代的口吃研究,使用腦電圖(EEG)技術,發現口吃的人在說話時右腦更為活躍。于是很多人猜測,口吃者的問題在于右腦的過度激活和左腦的活動不足。但是一位叫布羅恩(Allen R. Braun)的學者卻在1997年指出,口吃的人右腦活動更激烈,可能是一種補償作用,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負責語言的左腦。

拜新技術所賜,研究者開始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口吃者大腦激活的狀態,可以更精細的觀察大腦不同部分的活動情況,尤其是過去很難觀察的基底神經——它們深藏在大腦底部,而核磁共振卻能給整個大腦拍3D圖像來觀察。靠著這些技術,大量的研究開始鎖定了一個神經網絡:基底神經節-丘腦網絡。這一網絡,特別是其中連接的左半球額葉運動皮層、輔助運動區等腦區,很可能和口吃障礙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口吃的人做看圖命名、句子產生等語言任務時,他們的上述腦區常常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良好工作。然而,我們對這種不良狀態的認識還比較有限,盡管大部分學者都確認存在這些腦區可能有問題,但是哪些狀態意味著口吃卻不甚清楚。有些神經科學家推測,不良的工作狀態可能意味著控制行為、抑制干擾的執行功能存在缺陷;有些則傾向于歸結為控制氣流、咽喉和口腔運動能力的問題。究竟問題的根源在哪里還莫衷一是。需知,語言產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很多腦區都會參與進來。雖然我們意識到,口吃的問題不是小孩“學結巴說話”就會發生的,卻有更復雜的因素,我們還不清楚。

除了從腦科學的角度入手研究口吃,科學家還從基因的角度開展了研究,并且嘗試去幫助口吃兒童。這部分內容我們將在下篇繼續展開。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