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了欺負,家長可以為Ta做什么?
作者:ACC心理科普
審稿專家: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
最近,一條南京男子上門掌摑幼兒的新聞登上熱搜,起因是該男子因為自己孩子在幼兒園在與同學爭搶玩具時被戳破頭皮,于是到對方家中討要說法,在爭執中,該男子情緒激動,然后與對方家里人發生了爭執,并打傷了對方老人和孩子,導致被通報拘留。
且不論網傳的事情起因有幾分真假,“跟同齡人發生沖突”幾乎是每個孩子成長路上必然會發生的事,如果處理不好,類似事情又可能變成孩子的負擔,這樣的可能性確實讓許多家長憂心。那么,當孩子,尤其是幼兒之間發生矛盾,家長如何處理比較合適呢?
圖源:Unsplash
# 如何看待孩子之間的矛盾?
認知心理學家塞爾曼用觀點采擇能力來描述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一個特點,指的是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和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他認為兒童在6歲之前往往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即很難區分自己對事件的解釋和他人的理解及觀點。到了6歲以后,才逐漸開始能理解別人的觀點或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
皮亞杰學派認為兒童與父母或其他成人之間的關系往往是基于權威和支配的,兒童接受父母的觀點可能并不是因為理解,更可能是TA感覺到必須服從,而在平等的同伴場景中,孩子更有機會去平等地交往,伴隨而來的是可能會發生的同伴沖突,但這些沖突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社會交往經驗,能夠促進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圖源:Unsplash
所以,當孩子與別的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沖突,家長并不需要一味地認為這是絕對的壞事,實際上適當的沖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關鍵因素,沒有跟別人發生過沖突的孩子反而會更加脆弱,也可能會更加膽小。
但由于孩子自我中心化的特點,孩子往往很難做到恰當地處理沖突,從而化為自己成長的動力,因此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就成為了極為重要的方向盤。
那么,作為家長,要如何來正確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呢?
# 關愛孩子,做孩子堅強的后盾
當家長看到孩子被欺負時,都會感到難受和憤怒,這是人之常情,有些家長可能會責備孩子為什么不反擊,或遷怒于老師,甚至有些家長還會像新聞中一樣直接去與對方家庭交涉,這些都明顯不是明智的做法。
一方面造成了雙方家庭的困擾,另一方面其實會加重孩子的消極情緒。因為孩子在受到欺負和傷害時,TA的內心已經很委屈了,而無論是家長的責備,還是因為家長的沖動造成的損失,孩子都會很容易理解為是自己的過錯,覺得自己很沒用,從而變得膽小怕事。
圖源:Unsplash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穩定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責備孩子,而是對孩子表達關愛,了解其中的緣由,讓孩子知道欺負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當TA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TA,避免孩子內心產生陰影,影響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
其次,像上了熱搜的案例這樣沒有幼兒園老師在場的情況下,在大部分時候,家長自行解決問題往往容易出現糾紛。因此,家長應該積極與老師進行溝通,了解事情的經過以及老師的處理方式,讓幼兒園老師作為協調者,與對方家長共同商量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提出自己的要求,例如要求對方向自己的孩子道歉,讓孩子知道父母是TA堅強的后盾。
# 情景再現,教會孩子正確應對
很多家長在小時候都經歷過打架,但可能并不知道如何教孩子正確地進行應對,只是簡單粗暴地教育孩子:“他打你,你就打他!”但其實,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那個階段獨有的“游戲規則”,家長不能一味地用自己的規則去干涉孩子的世界。
最好的辦法,是尊重孩子的世界,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教會孩子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TA自己應該如何去應對。
但同時也要注意,言語上的說教是很難讓孩子真正理解復雜的方法的,因為孩子當前的思維特點是具象化、自我中心化的,他們比較能理解擺在眼前的事情,所以情景再現就成為一個絕佳的教育方法。具體到孩子發生沖突的情景,怎么再現呢?
首先,家長要跟孩子從頭到尾把沖突的過程重復一遍,例如打架之前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會爭搶玩具,然后怎么演變成了打架,雙方說了什么,家長也可以扮演對方小朋友,配合孩子演繹出實際的過程。
圖源:Unsplash
要注意,情景再現中最重要的是,家長要通過這種方式教會孩子如何處理矛盾沖突。
例如根據當時的情境,孩子可以選擇求助老師,讓老師來協助分配玩具。因為孩子在幼兒階段還沒有發展出所謂的“團隊意識”,不懂得分享和妥協,面對一個玩具,往往會認為這不是你的就是我的,而不懂得這個玩具可以是大家共有的。家長不妨趁這個機會,培養孩子“協商”的意識,例如提示孩子:玩具可不可以一起玩?可不可能商定好輪流玩?
如果根據當時的情境必須要反擊,那也不能過于強調忍讓,堅強反擊也有利于塑造孩子堅韌的性格。但在必須反擊時,家長一定要教導孩子:反擊是為了抵抗別人的欺負行為,而不是真的要傷害別人,要注意分寸,不要攻擊別人的要害。
當然,孩子很可能不懂什么是要害,這時候也可以用模擬的形式教會孩子。例如用手指指著孩子的眼睛,問孩子:如果我戳你的眼睛,你會怎樣?通過共情想象,來幫助孩子學會把握反擊的分寸。
除了教導孩子避免錯誤的反擊,還可以教孩子一些正確反擊方法。例如當別人要打自己時,可以大聲喊叫:“住手!”“你敢打我,我馬上告訴老師!”對方可能會被大聲音嚇到而猶豫或停手,同時大喊也可以吸引他人注意,作為呼叫老師的手段。再者,可以教會孩子擋臂或抓住對方的手進行制止,還可以趁機鼓勵孩子強身健體等。
# 模擬游戲,引導孩子成長
在情景再現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是在以一種模擬現實的方式教導孩子,對于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這非常符合TA當下的思維發展階段,孩子也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玩的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逐漸理解和掌握了和他人相處的原則和方法,這對于孩子未來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總而言之,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沖突是很常見的,在孩子沒有受到嚴重傷害的情況下,家長應該將其視為孩子認知發展的一個契機,關愛孩子的情緒,同時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應對這些場景,幫助孩子適應TA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劉佳.(2022).4-6歲幼兒同胞關系與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
[2]谷笑艷.(2022).3-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洛陽師范學院).
[3]楊思毅 & 吳奇杏.(2022).在角色游戲中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策略. 基礎教育研究(05),85-88.
[4]武建芬.(2006).幼兒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關系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