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6個“聯合國糖尿病日”、第31個“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對人體的危害僅次于癌癥,已成為現代病病種中的第二大殺手,很多中老年人會特別抗拒血糖監測,就是擔心自己會血糖偏高,而已經確診了糖尿病的人更是“談糖色變”,始終戰戰兢兢,這也不敢吃,那也怕升糖。今天就讓小編一起帶大家了解一下糖尿病康復的相關知識吧。

糖尿病通常是由于遺傳因素或者是身體免疫機能發生改變引發的,胰島功能下降、胰島素抵抗等一些列癥狀的代謝紊亂綜合征。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會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而且這些并發癥涉及身體各個器官,這才導致很多人將糖尿病稱之為“不死的癌癥”。大多數情況下根據類型的不同發病的年齡也不盡相同。

病因1、遺傳因素:

糖尿病存在明顯的遺傳特質,甚至存在家族發病的傾向;

2、基因突變:

包括相關的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等;

3、環境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個別病毒感染后也有可能破壞胰島功能;

4、生活習慣:

進食過多高油高糖食物;

5、妊娠期糖尿病:

又被稱之為妊娠合并糖尿病,與年齡、肥胖、家族史都有一定關聯。

01分型糖尿病的分型主要根據發病情況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主要就是先天遺傳,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因就是胰島素的絕對缺乏;2型糖尿病是以胰島素抵抗為主,胰島素分泌受損導致胰島素相對缺乏。

02臨床表現糖尿病的臨床表現,最典型的癥狀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食、多飲、多尿和體重下降,常伴有疲乏無力。1型糖尿病起病較急,各個年齡均可發病,典型者有“三多一少”癥狀,不典型患者多表現為疲乏無力,遺尿,食欲降低,部分有酮癥傾向,以酮癥酸中毒急癥就診,可伴有視力模糊、皮膚感覺異常和麻木,女性患者可伴有外陰瘙癢。

2型糖尿病多見于成年人,常在40歲以后起病,有較強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病情相對較輕,體重超重或肥胖,可伴有高血壓、冠心病和脂代謝異常。部分患者可長期無明顯癥狀,僅于體檢或因其他疾病檢查時發現血糖升高才確診。具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為呼氣中有爛蘋果味。

03診斷標準一般糖尿病的診斷基于空腹血糖、隨機血糖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即OGTT中的2小時血糖值。空腹血糖指的是禁食禁水八小時采集的指尖血糖數值,其值≥7mmol/L可診斷為糖尿病;隨機血糖是指一天內任意時間的血糖,糖尿病“三多一少”癥狀加隨機血糖≥11.1mmol/L也可確診;餐后兩小時血糖指的是第一口飯菜開始計時,兩小時后的測量結果,其值≥11.1mmol/L也可診斷糖尿病。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管住嘴、邁開腿”,結合飲食習慣的科學化、運動治療再加上必要的藥物治療和血糖檢測,控制好攝入的總熱量,增加富含纖維類的食物攝入,盡量地少食多餐,維持隔離體重。與此同時還要進行日常血糖自我檢測和定期體檢,配合醫囑,通過口服藥物或者使用胰島素控制好血糖數值,再根據每個病人自身實際情況和運動基礎,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和強度,控制好血糖,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

04**********康復目標****** 糖尿病的控制目標主要包括以下數據:

1、空腹血糖控制在3.9-7.2毫摩爾每升;

2、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毫摩爾每升;

3、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小于7.0;

4、血壓低于130\80毫米汞柱;

5、體重指數控制在24以內。

治療建議糖尿病的康復需要藥物治療配合運動和心理建設,以及相應的營養治療。運動治療的原理就是幫助機體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前期在運動前、中、后應予以血糖檢測,避免患者出現低血糖,同時也能隨時掌握個人對于運動治療的敏感程度。再根據病人的其他基本情況制定個調整運動治療策略。

根據1型和2型的不同,以及有沒有并發癥等各種情況,都需要綜合考量,制定相應的運動計劃,根據身體狀態快走、慢跑等一些可持續時間較長的運動都可以拿來進行嘗試,根據病人的運動基礎不同循序漸進地進行。還有一些簡單的游泳、有氧體操等運動方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可以作為糖尿病康復運動治療的重要途徑,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多的調動肌群參與運動,從而嘗試進行胰島功能的恢復。運動的強度以個人身體不感到疲憊為準,運動時長的控制則可以以10分鐘為單位逐漸加長,以免身體一時無法適應,特別是對于中老年患者而言更不能操之過急,逐步增加運動時長,一般保持在40分鐘之內即可。

糖尿病的康復階段,很多人會陷入嚴格控制飲食的誤區,糖尿病人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最好向內分泌科醫生咨詢,以身體的健康為最終目的,制定科學營養的飲食方案,保證病人恢復期的生活質量。

健康教育也是糖尿病康復的關鍵,糖尿病康復教育的具體內容有疾病知識、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藥物指導、血糖監測、糖尿病并發癥的預防等。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自覺地執行康復治療方案,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吸煙、喝酒、攝入鹽過多、肥胖、活動過少等減少危險因素,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

總而言之,糖尿病的康復需要家人的監督與配合,從生活方式習慣的改變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質量和身體健康負責,想方設法才能戰勝疾病。

本平臺科普內容獲中國科協科普部2022年度推動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項目“全國學會科普能力提升項目-康復科普服務能力提升行動計劃”資助

來源: 中國康復醫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