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盛

人類為什么會有死亡的功能?實際上地球上很多的生物都會死亡,可能我們的小朋友還有我們的老年人群特別關心這個問題,如果能不死該多好。但是不死真的就是一件好事情嗎?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死亡這件事情。

實際上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生物,像細菌等等這些單細胞生物,我們知道細菌它的生命循環是通過分裂這樣的形式來實現的,那么一個細菌的細胞變成兩個細胞就成了兩個細菌,2個細胞又可以進一步分裂成4個細胞,就成了4個細菌。所以可以說這個細菌,從30多億年前他們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時候一直到今天,他們都沒有徹底死亡過,他們就一直在那里不斷的分裂,生命得以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你看,今天他們仍舊存在。所以我們不能說死亡的進化出現,是一件所謂的更高等的事情,更優秀的事情。細菌不也活得好好的嗎?應該說死亡的進化出現其實是給了生物一種不同的,解決生存問題的方式。

我們知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科普作家——來自英國的理查德道金斯,他寫過一本科普名著叫做自私的基因,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里他就提出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其實在這個地球上,一直在進化的是基因,而所有的生命個體只不過是承載基因的一個容器罷了。當然了這種觀點可能聽起來會讓人覺得過于極端,但實際上他說的也不無道理。可能今年春天的時候,又到了三年級的小朋友們需要根據科學課本去養蠶的這樣一個時候了。當時我家的孩子也養了蠶,那么蠶養完了之后最終他會結繭,那么我們家小朋友就問我,繭之后又會發生什么?于是我們就讓他自己去觀察,放了幾天之后,繭里面的蠶已經變成了蛾子,他們最終破繭鉆了出來。這個時候小朋友就問我說,我們需要去喂這個蛾子嗎?那么蠶吃的是桑葉,我們也需要給蛾子喂桑葉嗎?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我們不需要給蛾子任何食物,它破繭之后很快就會完成這樣一個產卵的過程,完成它繁殖的這樣一個功能,接下來它就會死去了。實際上很多昆蟲還有少部分的魚類,都遵循著這樣一個生命循環,只要它完成了自己的這樣一個交配,產下下一代的這樣一個任務之后他的生命就走到了終點。正是因為這樣,理查德道金斯才說,我們的身體就好像是基因的容器一樣,只要你幫助基因完成了交配,完成了復制,完成了傳承這樣一個任務之后,那么這具身體的價值就失去了,于是他的生命也就可以走向終點了。

但實際上這樣一種觀點還只解釋了死亡的一方面的問題,那么另一方面的問題就在于如果個體在年老之后不死去,他是否還對種群有價值?那么這件事情其實也可以在很多生物身上找到正面的例子,包括我們人類自己。據認為像靈長類,還有像大象,包括像鯨,他們的老年個體能夠將自己在一生中所學習到的這些豐富的生活知識,能夠口傳身教傳授給自己的下一代,這樣就能夠大大的提高他們的后代將來在這樣復雜的自然環境中進一步生存的能力。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就使得他們的老年個體繼續存在下去,就有了這樣一個合理性的進化上的理由。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像能夠活到幾十歲的高齡,那么像鯨甚至能夠活到超過100歲的高齡。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原因,但實際上死亡這件事情的進化出現它最終解決的還是一個平衡的問題。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說我們都不死去,那么這個地球上的生命個體只會越來越多,而這個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那么當有無限多的個體去爭搶有限的資源的時候,那么一定會爆發沖突,對于物種自身的延續肯定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說死亡的進化出現其實是在解決資源的平衡問題上和解決繁育后代的一個平衡問題上,最終找到一個最佳的契合點,這個才是死亡進化出現的最主要的意義。

那么對于我們人類來說,那么其實人類還可以有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永生。因為我們人類是可以創造精神文明的這樣的財產的。那么如果你作為一名作家創造過一些文學作品;如果你是一名科學家曾經研究過一些科學的定律,那么即便你的軀體死亡了,那么這些精神文明的財產將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能夠永生下去。我覺得這種永生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可能才是最有意義,也是最偉大的。

審核:陶寧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