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張 慧 航空總醫院 副主任醫師

圖1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中國有句俗話:“養樹先養根,養人先養腳”。腳又被稱為人的第二個心臟,故中國人自古至今都特別重視腳的保養,尤其熱衷于泡腳。

北宋大文豪蘇軾就特別喜歡泡腳,他曾說:“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詩人陸游也曾留下過表達泡腳舒適的詩句。另外,相傳漢高祖劉邦、清朝皇帝乾隆都非常喜愛泡腳。

為什么泡腳能讓古今這么多人為之著迷?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泡腳對養生保健有什么作用。

泡腳是怎樣起作用的

首先是促進血液循環。腳的位置距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相對比較慢,用溫熱的水泡腳可以加快血液循環,讓腳部和腿部的血液參與到體內循環中,從而促使身體內的毒素通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起到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其次是刺激穴位。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部都有相應的穴位和反射區,雙腳的穴位多達66個,約占全身穴位的1/10。經常用溫熱的水或中藥水泡腳,并對腿部和腳部的經絡、穴位和反射區進行刺激,再輔以適當的按摩,可以起到疏通經脈、調理臟腑的作用。

圖2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泡腳不僅可以緩解疲勞、放松身心,還對很多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中國人不僅熱愛泡腳,還喜歡在泡腳水中加入各種“調料”。其實,泡腳的調料不一定需要特地購買藥材,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用身邊的食材作為“調料”。

廚房邊角料也可以泡腳

第一種是生姜。生姜具有祛寒的功效,用生姜水泡腳可以溫陽除濕,促進血液循環。我們可以取一塊核桃大小的生姜,用刀拍扁,然后用紗布包好放在水里燒開,可以適當加入一點紅花一起泡腳。

第二種是花椒。花椒水具有驅寒止痛的效果,用花椒水泡腳可以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疼、腹部疼痛和痛經等癥狀。用紗布包一把花椒,放到水中燒開,采用先熏后泡的方式,兩腳先用熱水熏蒸,等水溫合適時再泡腳。

第三種是白醋。白醋具有殺菌的作用,白醋泡腳可以預防腳氣、灰指甲等疾病。取適量白醋直接兌入溫水中泡腳即可。

因為泡腳這種養生方式既簡單又有效,故越來越多的人在身體不適時嘗試泡腳。不過,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聽到有人說某種藥材泡腳特別有效,自己也嘗試著用同樣的方法泡腳,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不同體質的人,泡腳方式是有差異的的。

不同人群應該如何泡腳

手腳冰涼的人:手腳冰涼一般屬于陽虛體質,應選用當歸、川椒、桂枝等散寒去濕的藥材泡腳。泡腳時要注意,泡到身上微微出汗就可以停止了,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

長期失眠的人:失眠人群需要選擇具有鎮靜安神效果的藥材泡腳,如菊花、肉桂、黃苓等。另外,泡腳時水溫不能太高,否則會刺激神經興奮,起到相反的效果。可以把水溫控制在40~42℃,在睡前1小時左右泡腳效果最好。

有腳臭的人:想要通過泡腳來緩解腳臭,可以選擇葛根、五倍子、甘草等清熱解毒的藥材。每天睡前一次,可以有效的解決腳臭。

泡腳雖然有著不錯的功效,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但卻沒有看起來這么簡單,它有著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誤區,想要學會正確的泡腳養生之道,一定要避開這些誤區。

圖3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泡腳有哪些誤區

誤區一所有人都適合泡腳。泡腳雖然好處多多,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泡腳,以下這幾類人就不適合泡腳。

糖尿病患者不適合泡腳。糖尿病患者對溫度的敏感性比較低,如果掌握不好水溫,很容易燙傷,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傷口不容易恢復,故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糖尿病患者應避免泡腳。

嬰幼兒不宜泡腳。嬰幼兒皮膚嬌嫩,對溫度的感知與成年人也不同,成年人感覺合適的溫度,嬰幼兒往往感覺溫度過高,容易被燙傷。另外,嬰幼兒一般是熱性體質,泡腳也容易導致“上火”,故嬰幼兒不適宜泡腳。

懷孕和月經期的女性不宜泡腳。用溫水泡腳可以加快血液循環,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懷孕時泡腳有流產風險。同理,月經期泡腳有可能會導致流血過多、體質虛弱,故很多女性在月經期用熱水泡腳的做法是不恰當的。

誤區二泡腳的時間越長越好。很多人喜歡泡腳泡到大汗淋漓,這種做法要不得。對于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出汗太多反而更容易體虛,還可能引發感冒等疾病。因此,泡腳時間不能過長,泡到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誤區三泡完腳后自然晾干。很多年輕人喜歡邊泡腳邊玩手機,泡完后就把腳放在泡腳盆邊讓腳自然晾干,手機玩得入迷了,這個姿勢可能會保持很長時間。當雙腳經過熱水的浸泡后,毛細血管擴張,毛孔呈打開的狀態,這個時候應該立即用毛巾擦干盡快上床,或穿上襪子來保暖。

泡腳作為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養生手段,具有緩解疲勞、輔助治療疾病的效果,受到了不同年齡段的人的追捧。但要想通過泡腳達到養生的目的,一定要避開上述誤區,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對癥下藥。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