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吉博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 副主任醫師

審核:馮永文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我國每年發生心跳、呼吸驟停者大約50萬人,其中80%都是發生在家中或者在公共場所。如果能在有效的搶救時間內對患者進行正確施救,可為其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

發生心搏驟停10秒后患者意識喪失、突然倒地,60秒后自主呼吸逐漸停止,4分鐘后腦細胞開始出現不可逆的損害。對于發生心搏驟停的患者,如能在4分鐘內進行心肺復蘇,有半數的患者可能被成功救活,稱為“黃金4分鐘”。

心肺復蘇的成功率與時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對于心搏驟停的患者,搶救時間每延遲1分鐘,其存活率就下降10%。因此, 要抓緊黃金急救的4分鐘,爭分奪秒地搶救患者生命!

心肺復蘇的步驟及要點:

1.評估周圍環境

在搶救患者前,要先判斷周圍環境,保證自身安全;然后把患者轉移到安全且易于施救的位置,將患者放在較為硬實的平面上。

2.判斷意識、呼吸

**判斷意識:**雙手拍患者雙肩,依次對雙耳呼喚:“喂!你怎么了?”觀察其是否有反應,判斷時間不超過10秒。

**判斷呼吸:**觀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判斷時間不超過10秒。

檢查頸動脈搏動:僅限于醫務人員,非專業人員可以直接在無意識和呼吸的前提下開始胸外按壓操作,判斷時間不超過10秒。

3.呼救

在為患者實施心肺復蘇術之前,千萬不要忘記讓身邊的人迅速撥打120急救電話。

4.胸外按壓(Compression)、開放氣道(Airway)、人工通氣(Breathing)

應先開始胸外按壓,再進行開放氣道和人工呼吸(C-A-B),以減少首次按壓的時間延遲。

C——胸外按壓

患者體位:平臥位,躺在硬板床或地上,撤出頭和身下所有物品,解開衣物。

正常定位:胸骨中線與兩乳頭連線的交點。

要點: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壓部位,另一手掌根與之重疊,十指相扣,指尖抬起,不接觸胸壁,肩肘腕關節與地面垂直。

按壓的速率和深度:建議施救者以每分鐘100~120次的速率進行胸外按壓;成人胸外按壓深度至少5厘米,同時避免超過6厘米;保證每次按壓后胸廓完全回彈,盡可能減少按壓中斷并避免過度通氣;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次數比為30∶2。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A——開放氣道

先將頭偏向一側,去除口鼻腔分泌物或假牙;采用壓額抬頦法,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前額,手掌向后方用力,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托住下頦并舉起,使下頜尖、耳垂連線與地面垂直。若有頸部損傷,則采取雙手托頜法開放氣道。

B——人工通氣

院外采用口對口人工通氣:捏緊患者鼻孔,自然吸氣后完全包住患者的口,將氣吹入患者肺內,使患者胸廓抬舉;吹氣完畢后,松開捏緊患者鼻孔的手指,看到其胸部回彈。

注意:國際心肺復蘇指南提示,如果施救者不能或不愿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可以不做,但必須持續不斷進行胸外按壓,因為胸外按壓比人工呼吸更為重要。

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次數之比為30∶2,即30次胸外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為一組;操作5組后,判斷復蘇是否有效(觀察是否有呼吸)。只要除顫器到達現場,應即刻進行心律檢查,如果是可除顫心律,應當立即除顫。

5.電除顫

這里主要指的是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除顫。80%的心搏驟停患者會出現心室顫動(簡稱室顫),如果使用除顫儀除顫,可消除室顫并恢復竇性心律;早期電除顫對患者的復蘇可起到關鍵作用。

AED簡單操作四步驟,人人都可以當救命英雄!

第一步:打開電源。

第二步:貼上電極片。

第三步:分析心律(此時不可以接觸或移動患者)。

第四步:電擊(若機器出現需要電擊的指示)。

對于成人,一片電極放在患者右側鎖骨中線第2~4肋間,另一片放在左乳頭外側第4~5肋間與腋中線的交點。

對于小于8歲或體重小于25公斤的兒童,一片電極放置胸骨左緣3~4肋間水平,另一片放在背部肩胛下區。

除顫完畢,立即繼續心肺復蘇術。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如果傷患開始有反應,能說話、眨眼或四肢動作等,由救護車將患者轉送至就近醫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