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怒云

竹子是我們最熟悉的植物。那么竹子在植物界屬于哪個家族?經常有人說竹子非草非木。確實,你說它是樹木吧,可它沒有樹木特有的橫斷面的年輪,竹子里面是空的;說它是草吧,又未免長得太“高大強”了。其實啊,竹子被植物學家列入了禾本科家族命名為“竹亞科”。大家熟悉的水稻、小麥、高粱等都是竹子的近親,但竹子的體型卻是它們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竹子最特殊的形狀特點是外部有節而內部中空。正是這個特點讓竹子生長迅速,筍芽破土而出,每24小時可長1.21米,有“三日掀石、十日齊強、百日凌云”之說,2-3個月即可完成高生長和粗生長,3-5年即可成林,且年年出筍長新竹,產量高,一次種植,可永續利用。從古至今,從書寫工具(竹簡)到戰爭武器,從建筑材料到勞動、生活工具,從美食材料到中華文化,竹子無所不能,無處不用。而這一切源自何種物質基礎?那是因為竹中的“碳”!正是竹子強大的固碳能力,才讓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中國是世界竹子的分布中心,素有“世界竹子王國”之稱。全球已知竹類植物1642種,中國種植有800多種,其中500多種原產于中國。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直徑達30多厘米的巨龍竹,也有全世界最小直徑只有0.1-0.2厘米的菲白竹。中國是竹子栽培最早、竹子加工利用最好的國家。中國在竹子種植面積、竹筍產量、竹產品加工和貿易均居世界首位。根據《全球森林資源評估(2020)》結果,世界竹林面積約為3500萬公頃,中國有641.2萬公頃。其中毛竹林是中國竹林的主體,約占全國竹林的3/4。

竹子具有豐富的多種的價值。一是木材替代和資源保護價值。由于竹林獨特的生物生態學特性,不斷出筍快速成熟,隔年采伐、持續利用。作為一種優良的可再生生物材料,我國每年可砍伐的竹子大約18億根,,相當于木材資源的20多萬立方米。如2018年,年采伐竹子達31億根,提供了我國約22.5%的材質資源,減少了對木材的砍伐利用,“以竹代木”“以竹勝木”,減少木材消耗,保護了森林資源。二是竹子致富農民的經濟價值。竹子可食可用。作為美食材料的竹筍,如浙江臨安農民雷竹筍一年銷售就達千萬元。竹子加工產品類型眾多,目前已開發的竹產品種類超過1萬多種,涉及衣、食、住、行等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刀叉勺、吸管、杯子和盤子等一次性餐具,到家居耐用品,再到工業領域的竹纏繞管廊等,被廣泛用于建筑、橋梁、家具、汽車和日用品等各個領域。竹材用途廣泛,可實現全竹利用,幾乎沒有廢料。三是竹子豐富的生態價值。竹子固碳釋氧能力強。有利于水土保持,孕育清潔的水源、清新的空氣和宜人的氣候。

國際竹藤組織的工作報告指出,1公頃集約經營的毛竹林地上植被的年固碳量為5.1噸。浙江農林大學在浙江安吉竹林中的碳通量觀測結果表明:合理經營狀態下,每公頃毛竹林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量可達到24.31噸。保持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毛竹林中空氣負氧離子日均值為1800-33300個/立方厘米,大大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中負氧離子標準濃度1000-1500個/立方厘米。四是社會效益顯著。竹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鏈很長,可以吸引大量勞動力就業,有利于緩解農村社會就業壓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據統計,我國現有4500多萬人從事竹林經營培育和竹子產品加工中獲得經濟來源。另外,我國悠久的愛竹、種竹、養竹、賞竹的文化傳統,弘揚了中華文化,增強和提升了大眾的生態文明和環保意識。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國學大師陳寅恪認為,中華文化是“竹子的文化”;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也認為,中華文明是“竹子的文明”。我們從科學與文化兩個角度觀察,可以說,竹子被固定下來的二氧化碳也就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竹林碳覓》科學普及出版社)。

值得一提的是竹制品在很多領域都可以替代塑料產品,竹制品用后可完全自然降解,更好地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 竹子能替代哪些塑料?竹纏繞復合材料技術生產的竹纏繞復合管、管廊、高鐵車廂、房屋等系列產品能夠大量替代塑料制品;火力發電廠的冷卻塔使用的竹格淋水填料優于塑料填料。

除了工業化應用,以竹代塑的竹產品在我們身邊也越來越常見。從一次性竹餐具、汽車內飾、電子產品外殼、體育器材到產品包裝和防護用品等,竹子產品的應用五花八門。“以竹代塑”能夠起到美化環境、減碳固碳、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作用,還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有數據表明,我國竹林每年可實現減碳1.97億噸、固碳1.05億噸,減碳固碳總量達到3.02億噸。如果全球每年使用6億噸竹子替代PVC產品,預計將減少4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摘自《綠色時報》)。

因此,鼓勵企業和社會公眾,支持以竹代塑,多使用竹筷、竹家具等竹產品,不僅能幫助竹產區農民更多更快的培育竹子、依靠竹子致富,還能夠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減少碳排放,為保護地球家園做出貢獻!

審核:丁瑩 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 專家委員

來源: 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