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在2016年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內心空虛迷茫”,徐凱文將這些想法稱為“空心病”。盡管現在學界對于“空心病”存在爭議,部分學者認為“空心病”本不存在,是徐凱文創造出的一種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空心病”在心理學上存在合理性。
為什么考上好大學卻想不開?徐凱文所描述的空心病究竟怎樣困擾著當代的大學生們?我們今天就在心理學視角下來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這個詞語很形象地表現出它的基本特征,即內心空虛、情緒低落等。徐凱文也將其稱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那么空心病究竟都有哪些特征呢?
癥狀可能符合抑郁癥:從癥狀上來講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癥診斷的,類似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患有空心病的患者如果到醫院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治療的話,適用于治療抑郁癥的幾乎所有藥物以及傳統心理治療方法都無效。
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這種孤獨感來自于個體認為自己好像跟這個世界上的人沒有真正的聯系,通常表現為不知道為什么而活,以及不知道活著的價值是什么。
問題長期累積:通常這些來訪者出現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天,可能之前已經有過嘗試自殺的行為。
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沒有明確的早期創傷,也并非由個體面臨的挫折或創傷引發,難以通過傳統心理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徐凱文表示,作為精神科醫生,任何抑郁癥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被“空心病”所困擾,他們默默地行走在快樂與迷茫的交界處,孤獨地尋找著走在迷霧之中。
為什么會得“空心病”?
“空心病”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快速發展下的時代病。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到,自我價值的追求是最高層次的,也是精神層面的追求。在物質豐富的情況下,精神需求就更為迫切。但如今,人們仍然停留在一個過度追求物質的時期,精神層面上是荒蕪的。
大學生“空心病”的產生,核心問題在于其心理需求、自我價值以及自我同一性的缺失。
首先,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和Ryan于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中的核心,它是指個體與生俱來的三種需要:自主、勝任和關系的需要。
自主,即我們對于自己行為的決定性較高時,我們會更愿意投入其中,自我真實感也會得到提升。例如自己喜歡學跳舞,家長也支持,我們就會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勝任,即個體感到自己的能力可以支撐自己去完成某項任務或挑戰,并取得想要的結果。它能夠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是自我激勵的重要來源。
關系,即人們希望自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體會到愛與被愛,把自己歸屬到一個更大的集體,而自己能夠對這個集體的目標有所貢獻。
對于大學生而言,缺失任意這些心理需求,會讓他們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從而變得迷茫。
其次,大學生自我價值的缺失來源于教育的大背景,雖然國家正在向素質教育改進和推廣,但是在升學的壓力下,學生仍然無法完全擺脫向分數看齊的觀念。學生們受害于一種觀念,即人生的目的只是追求金錢、地位,學習和工作只不過是追求這一目的的手段。他們似乎很多時間都是為了獲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學習和工作。但當他們發現所有那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還是空蕩蕩,就有了強烈的無意義感。
因此很多學生在經歷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進入理想的大學后,就開始變得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與意義是什么。
最后,大學生“空心病”還與自我同一性的缺失有關。這一名詞來自于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其中提到,十二三歲至十七八歲的年輕人,發展的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和防止自我認同混亂,個體意識分化為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并達到統一。
仍然以學跳舞為例假如你特別想成為一名舞蹈演員,這是理想的自我,但你父母不同意,阻止你練舞蹈,一定要你當醫生,你迫于父母的壓力不得不做不想做的事情,成為不想成為的人,這就現實的自我。
當青年人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不能同一時,就有可能造成自我認同的混亂,進而缺乏理想和目標,對未來的預期處于一種不抱期待的無力狀態。
三.“空心病”能治好嗎?
目前,“空心病”雖然對藥物治療、甚至傳統的心理治療不敏感,但依然有一些方法可以使其得到緩解。
時常進行自我反思。每日三省我身,通過對自己成長經歷進行認真回顧和分析,來深度地認識自我的內心,從而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進行心理測評,或者叫心理測驗。通過使用科學標準的心理測評工具進行測評,可以深入分析和評價大學生的性格、興趣、價值觀、技能、人際關系等心理特征。甚至可以通過心理測評發現自己尚未發現的一面。現在比較流行的MBTI測試就是其中的一種;
求助于心理咨詢。徐凱文曾表示,這些年他摸索出了一套“空心病”的應對方法,心理咨詢師可以通過幫助學生發現真實自己的存在,實現對自己的肯定,擺脫過去對外界評價和功利目標的依賴。
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關于預防大學生“空心病”,大學應開展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對自己的目標與理想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規劃,也可以減少迷茫的感覺。
正如上面曾提到的,“空心病”其實是一種時代病,因此,要想從根本解決問題,光靠心理咨詢是不夠的,人們更應該從觀念上做出改變。關注我們身邊的人,不僅僅是大學生,讓我們用愛和充滿意義的生活,填滿被迷茫和空虛掏空了的心。
參考文獻:
陳建俏.高等院校大學生“空心病”心理危機的理解與化解[J].校園心理,2021,19(05):447-449.DOI:10.19521/j.cnki.1673-1662.2021.05.016.
尚亞飛,尹明柴.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精神追求的缺失與重構——由大學生“空心病”引起的思考[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9(04):48-52+109.
《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徐凱文2016年演講
2022年11月12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315787/
[4]《面對“空心病”,心理咨詢師為何感到無力》徐凱文
2022年11月12日 https://mp.weixin.qq.com/s/N_BcfbSYWXZJutGCy2SHzw
來源: 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