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

危害

1、息肉一定會變成癌嗎

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變成癌。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

1)非腫瘤性息肉

就是一些炎性息肉或者增生性息肉。這些息肉一般都不是很大而且一般不會變成癌。

腫瘤性息肉

在醫學上也叫腺瘤。腺瘤它就其實是一個瘤了,只是良性的。腺瘤又分為絨毛狀腺瘤、腺管狀腺瘤,兩種都有的是絨毛腺管狀腺瘤。這種腺瘤它是癌前病變,癌變的幾率大小跟他絨毛的含量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絨毛含量越多,就越容易出現癌變。

所以,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腫瘤性息肉就腺瘤容易癌變。腺瘤當中的絨毛狀腺瘤更容易癌變。

3)腺瘤到底能不能癌變還有跟他的大小有關系。

一般來說1cm以下的很少會癌變,超過1.5cm的癌變的幾率逐漸增加。如果超過3、4cm,那癌變的幾率就非常大。

治療

3、做腸鏡發現息肉怎么辦

1)這種息肉要看大小和數量,息肉發生率還是蠻高的。但是如果及時發現,只有零點幾厘米,也就是1cm以下的息肉,一般都是良性的息肉。比如說增生性的息肉,炎癥性的息肉或者是小的一些管狀腺瘤。

這些千萬不要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你要告訴自己,發現這樣的小息肉你是賺到了,因為這些息肉有可能是癌癥的種子,應該慶幸在腫瘤的萌芽狀態發現了。

但是這么小的息肉零點幾厘米的息肉,不需要找外科大夫做手術,切了再接起來這樣的手術對你來講,付出的代價特別大,是沒必要的。

這樣的小息肉哪怕是多個的,都可以通過消化內科在腸鏡下把它切掉,切掉以后再過半年左右再去做個腸鏡。

或者在定期的復查,密切的觀察有沒有再冒出來,這個病就解決了。也就是說你避免了一次得腸癌的一個機會。

2)第二個好多人去做腸鏡以前怕自己得息肉,然后又沒給醫生解釋清楚,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要提醒大家做腸鏡的時候,你應該想到有可能會發現一些息肉所以你事先可以跟你的消化內科的醫生商量好,如果發現一些息肉特別小的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你最好把我切掉了再去做化驗,不要光取一丟丟來做化驗。我第二次可能還需要做腸鏡。

3)第三個做腸鏡以前肯定要談話簽字。另外一個你做腸鏡的同時,你最好帶著你的一級親屬來,因為有很多人是選擇無痛腸鏡。你在麻醉狀態下,如果發現問題,發現息肉要不要切的時候沒法跟你說,所以一定要帶著一級親屬來,這樣簽字以后再給你切來得及。

4)還有一點大家一定要互相理解。

有好多人說我明明這個息肉比較小,為什么當時做腸鏡你都不給我及時切掉呢?因為好多消化內科的醫生也是這么想的,你發現了息肉,雖然說有時候比較小,但是他也不能完全確定到底有沒有癌變,而且事先有可能也沒給你商量清楚,所以他給你取一點化驗明確了是良性息肉,再讓你重新約腸鏡也無可厚非。

大家要知道你發現息肉是一個好事兒。如果做個活檢明確是良性那更是好事兒。

你過段時間預約個腸鏡,這次做腸鏡的不是去檢查的,是把息肉切除的,這種治療的方法也是可以的。

4、膽囊息肉需要如何處理

1)膽囊如果得了息肉了怎么辦?

膽囊息肉跟結直腸的息肉還不是一回事兒。膽囊的息肉其實有好多種類型,可能是膽固醇結晶這種息肉,或者是本身真的長了腫瘤性的一些息肉。

2)這個息肉怎么來處理?

因為膽囊是有一定的功能的,膽汁從肝臟分泌以后先儲存在膽囊里頭,在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特別吃了一些油脂蛋白時候,膽囊收縮把膽汁排到十二指腸,幫助我們消化。所以膽囊得了息肉以后,把膽囊都切掉是不合適的。

一般來說我們要判斷息肉到底是不是高危。

①如果是膽固醇結晶的息肉,那通過飲食控制,息肉可以慢慢變小。

②如果是腫瘤性的息肉,一般來說,多發的小的零點幾公分的息肉,是沒有問題的,癌變的機會很小;如果是單發的一個比較大的息肉,那它變癌的機會還是有的。

3)超過多少直徑需要引起特別重視?

很多的研究做了大批病人的對比,發現膽囊的息肉如果超過1cm那癌變的機會就很大,1cm以下的這種息肉幾乎不會變成癌。

所以說如果你有膽囊息肉,定期的去做肝膽B超,息肉不超過1cm一般沒問題。如果這個膽囊的息肉超過了1cm了,那可能需要去找大夫做手術了,要把膽囊切除。

檢查

5、息肉拿掉之后為什么還要多做檢查?

因為息肉只是一個形態的描述,只是凸起腸粘膜表面的一個東西,不管是取活檢、切掉也好,要去做病理檢查,病理檢查是確診的依據。息肉分良性的和惡性。

1)如果說是增生性息肉或者是炎癥性息肉,這種是不會癌變的。

2)如果是腫瘤性息肉、腺瘤,比如說腺管的腺瘤、絨毛狀腺瘤或者絨毛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癌變的機會是很大的。

3)如果活檢以后是癌的,你可能就不能局部切了甚至要做根治性大手術了。

4)所以息肉切下來一定要做活檢,而且根據活檢的病理,對我們的下一步的治療和診斷是有一定好處的。

6、發現息肉要切掉還要做麻醉嗎

當時直接切除就行,是不需要麻醉的。我們所謂的疼,其實是體表的神經會疼的,內臟的疼痛神經是不能感覺到疼的。所以在古代說一個人抱著自己的腸子在那打仗,其實他一點都不感覺到疼,只是肚皮上的刀口是疼的。所以做腸鏡的時候,即使是普通的腸鏡,發現息肉也可以當時切掉。

7、你知道切下來的息肉去哪了嗎

所有的有創的操作,醫學上來講一般是要求切下來以后送病理的檢查。所以大家去做腸鏡切息肉的時候,一定后續追一下這個息肉的病理的結果。

有些特別特別小的息肉,內鏡下切除的時候是用電把它燒除了,燒的什么都沒有了可能就沒有病理。

一般來說稍微大一點的息肉,經過套圈給它套掉,或者粘膜切除掉的東西,會給你拿出來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小瓶里,然后送到病理科做化驗。

為什么這個需要做化驗?

化驗是特別重要的。因為病理的診斷是金標準。不管你說這個良性惡性,通過經驗判斷都不算數,最后的病理才是診斷的依據。

所以你看看切下來的息肉病理檢查是不是特別重要,到底是不是腫瘤性的息肉,是不是絨毛狀的息肉。

再結合你腫瘤的大小,你后續是不是應該進一步的跟進?如果是絨毛狀息肉,在醫學上我們叫進展期的新息肉,可能半年左右還得復查一次腸鏡。

如果你是增生性息肉或者炎癥性息肉,有可能過一年兩年再查都沒事。

所以切下來的息肉是去做病理的,做完息肉以后也不能不管了,還要追一下病理的結果,跟醫生探討一下下一步該怎么辦。

病因

8、為什么會長結直腸息肉呢?

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搞清楚,大概原因有這么幾個。

1)可能跟遺傳因素是有關系的

息肉也好,結直腸癌也好,其實跟遺傳是有關系的。有好多人一級親屬有息肉,那么得息肉的可能性是比較大。

2)長息肉還是跟飲食有一定的關系。

要分析一下你是不是吃的不合適了,是不是大魚大肉、油膩的東西吃的太多了,膳食纖維吃的太少了,益生菌補充的少了。

3)有研究表明息肉跟便秘有很大關系。

便秘、大便干結刺激腸粘膜,腸粘膜破了以后,修復的過程中增生可能形成息肉。

定義

9、什么是腸息肉

息肉只是腸粘膜一個凸起的東西,也就是說腸道本身是很光滑的,突然凸起一個東西。所以息肉是一個形態的一個診斷,只要凸起就行,大家一定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10、什么是家族性息肉病

結直腸癌其實有一定的遺傳性,而遺傳性結腸癌當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家族性息肉病以后發生的癌變。

所謂的家族性息肉病,我們叫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它是一個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也就是說如果你得了家族性息肉病,你生出來的孩子100%會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怕在哪?它是所有的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都會長滿了息肉,我們的評判標準是超過100枚的息肉,而且這樣的息肉如果任其發展都會發生癌變。

一般從一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發病,二三十歲可能就容易出現明顯的癥狀,30歲以上就有可能發生一個癌變。

最近我診治了一位37歲的一個男性患者,出現了便血和大便次數的改變。然后去醫院做了個腸鏡,發現滿大腸都是息肉,而且在乙狀結腸就已經發生了癌變。所以我給他做了一個腹腔鏡的全大腸的一個切除,包括結腸直腸,最后在肛門上面兩公分在齒狀線附近,也就是肛管這個地方給他封閉了,還做了一個小腸的造瘺。

切下來大腸剖開一看一定嚇大家一跳,如果有密集恐怖綜合癥的人就不要看了,這里頭密密麻麻全是息肉,有些地方已經發生了癌變,看起來非常的讓人不適。

護理

11、切了息肉后續要不要吃藥?

1)息肉如果是良性的息肉的話

是沒有確切的預防方法的,一般來說是不需要吃特效藥,發現息肉定期去復查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有些醫生給你開了一點藥,你也不要發生誤會,他可能是給你補充一點益生菌,或者給你調理一些腸道的菌群;如果再給你開一些其他的藥,可能他在腸鏡的過程中是發現可能有一些慢性的腸炎給你用了一些藥。

12、5年前做腸鏡發現息肉,切掉了還會復發嗎?

有好多人以為我做了腸鏡切了息肉太好了,我發現息肉切掉我不會得癌了,我就不管了,5年以后再做腸鏡。所謂的5年以后再做腸鏡是你做了第一次腸鏡,任何問題都沒有的時候,你可以5-10年再做一次腸鏡。

如果你切了息肉了,如果是管狀腺瘤或者是增生性息肉這種良性的,你可以一兩年再做一次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做的腺瘤已經超過1cm了,而且是有一些絨毛成分的,甚至有一些異性增生的,這我們叫進展期的腺瘤。

你切了以后千萬別5年再去做腸鏡,這種息肉切了以后你最好半年再做一次腸鏡,因為這樣的息肉容易復發。

另外一個它不是原位再復發,其他地方有可能還會長息肉;或者你有一些特別小的息肉,有可能你第一次做腸鏡的時候沒有及時的發現它,等它再長大一點你再去做腸鏡的時候又發現了,所以進展的息肉半年最晚不超過一年再做一次腸鏡。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