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一詞是古希臘人發明的,意思是“不可分割”。一些古希臘哲學家認為,萬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的,不過因為古希臘的物理學只處于萌芽階段,沒有辦法驗證,所以這種觀點只停留在哲學上。
18世紀末,化學家發現化學反應前后的質量是不變的,而且化學反應的時候參加反應的反應物比例也是不變的。比如說,鐵和氧氣反應如果得到紅色粉末,那么一定是每100份鐵對應42份氧。如果是黑色粉末,那就一定是100份鐵對應28份氧。這說明,化學反應的時候存在某種看不見的基本單元,所有的反應都只能以這個基本單元的倍數進行。化學家約翰·道爾頓參考古希臘人的命名,把這個基本單元命名為“原子”,這就是科學原子論的誕生。
但是,現代意義上的原子也像古希臘人認為的那樣不可分割嗎?1897年,物理學家湯姆生制造出了一種帶有電荷的射線。湯姆生認為這種射線不是電磁波,而是由某種微小顆粒組成的,他測量了這種顆粒的質量,發現它非常之輕,是最小的原子——氫原子的一千八百分之一。于是湯姆生認為,原子是可分的,這種帶電的顆粒就是原子的組成元件。后人把它命名為電子。
電子帶有負電荷,但原子是中性的。負電的電子如何組成中性的原子?當時就有物理學家認為,原子的結構就像太陽系一樣,電子在外圍環繞,正電荷位于中心,這就是所謂的原子的行星模型。但是湯姆生指出,和行星不同,電子是帶電的,做圓周運動會釋放出能量,導致原子不穩定。所以,他提出了另一個模型:原子是一團均勻的正電荷,其中點綴著單個的電子,就像面包里嵌著葡萄干一樣,二者電荷抵消,讓原子整體表現為電中性。
這個模型解釋了原子的穩定性,在當時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在幾年之后,就遇到了一個更大的困難。
湯姆生的學生歐內斯特·盧瑟福發現,放射性原子可以自發地放出射線,他把這些射線分成三類,其中第一類稱為alpha射線。他認為alpha射線也是由微小顆粒組成的,想用和老師一樣的辦法測量顆粒的重量。可是他發現,這些顆粒撞到空氣就會到處亂飛,導致無法準確測量。
湯姆生自己測量電子的時候遇到過這個問題,他的解決辦法是抽真空。盧瑟福也用抽真空測出了顆粒的重量,但他發現這個顆粒非常重,是電子的幾千倍。
這就奇怪了。電子很輕,撞在空氣里的原子上被彈開可以理解。alpha射線如此之重,穿過葡萄干面包模型的原子應該不費吹灰之力才對,為什么反而會被彈開呢?看來,葡萄干面包模型存在某種嚴重的問題。
20世紀初的物理學家沒有任何辦法直接看到原子內部結構。但是,存在間接的辦法,看看粒子打在原子上會發生什么,就是其中之一。空氣里的原子布滿整個空間,處處皆可反彈,結果一團亂麻,但如果改變實驗條件,只允許反彈在指定的時間地點進行,就有可能解決這個謎題。
接下來盧瑟福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他把金屬壓成很薄的層,放在真空環境里,再用alpha射線擊打。結果發現,大部分的alpha射線直接穿了過去,少量發生了偏轉,還有極少情況下發生了巨大的反彈,超過90度。
如何理解這個現象?假如原子是均勻的電荷,就不會出現相差這么大的結果。因此盧瑟福認為,原子里的正電荷不是像葡萄干面包模型那樣攤開的,而是高度集中在原子內部的一小塊區域,形成一個原子核。射來的alpha射線如果離核心很遠,就直接穿過;如果正中核心,就會被大角度彈開。至于電子,則分布在外圍。就這樣,他用實驗證明了,行星模型是對的。
雖然這個證據十分強力,足以徹底推翻葡萄干面包模型,但是它反過來也逼迫物理學家去面對行星模型原本的問題:電子環繞原子核應該是不穩定的,為什么實際上是穩定的呢?量子力學,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誕生的。如果沒有盧瑟福,現代物理的半壁江山不知道會晚誕生多少年。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