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韻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以長江三峽上重疊的“猿聲”和 “山”影來襯托小船移動的迅速,既是寫景,又是比興,讓讀者聯(lián)想到突破難關(guān)、進入坦途時“輕”松愉悅的心情。這里的“猿”是長臂猿,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小猿”,我們?nèi)祟悺⑿尚伞⒑谛尚伞⒋笮尚蓜t屬于“大猿”。
猿起源于舊世界猴,它和猴一樣是靈長類動物,直觀的差別在于猴有尾巴,而猿沒有。長臂猿有著和身體相比超長的手臂,擅長在樹枝間以“蕩秋千”的方式前進,一般很少下樹。長臂猿以小家庭為單位生活,在清晨,它們常常和自己的鄰居對歌以宣示自己的領(lǐng)地,悲愴的歌聲可以傳到幾公里外。
1500年前的三峽“常有高猿長嘯”,到了唐朝也是“猿聲啼不住”,但今天,三峽已經(jīng)沒有長臂猿的蹤影了。海南長臂猿是世界上最瀕危的一種長臂猿,野生個體僅剩不到20只;兩年前剛剛識別出來的新種天行長臂猿也只有不到200只。我們還有機會聽到“啼不住”的長臂猿歌聲,體會李白“朝辭白帝”時的愉悅心情嗎?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從六朝開始,吃“長江三鮮”成為士大夫階層的一種風尚,平民也紛紛效仿。“長江三鮮”是指長江下游出產(chǎn)的三種魚類:河鲀(豚)和鰣魚、刀魚,其中的“河豚”,是有溯河洄游習性的暗紋東方鲀。
暗紋東方鲀在淡水江河里出生,在長江生活一年后會游到東海海域長大,之后每年春天再洄游到淡水河口產(chǎn)卵。河鲀身型圓胖,游動速度很慢,漁民會趁它們洄游產(chǎn)卵之際捕撈它們,此時的河鲀?yōu)槁в温穬淞俗銐虻臓I養(yǎng),卵巢和精巢也長到一年中最大的時候,特別肥美。詩中的“欲上時”,正是河鲀洄游、將被捕撈上市的時節(jié)。
野生河鲀體內(nèi)含有劇毒的河鲀毒素,古代的食客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吃河鲀的。北宋時,人們認為煮河豚加 “蔞蒿”“蘆芽”、大白菜就可以去毒,這其實是無稽之談。今天,食用河鲀的安全性高多了,因為人們已經(jīng)能夠養(yǎng)出無毒河鲀了。
當年,“三鮮”都是長江流域常見的魚類,但今天,鰣魚、刀魚已經(jīng)被列為瀕危物種,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令人唏噓。
來源: 科普中國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