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開萌
我們日常的餐桌上少不了用肉做的菜。我就喜歡下廚包個肉餡餛飩,煮個雞湯面,嘗嘗肉的鮮味。肉類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還有不少人體必須的鐵、鈉、鉀等礦物質,是非常有營養的食物。
但是一些人被醫生建議少吃肉,這是因為,雖然脂肪是身體必須的東西,但多余的脂肪會被存在肌肉間的脂肪層,或者變成膽固醇。有一種膽固醇叫低密度脂蛋白,被稱為壞的膽固醇。它們會積聚在血管壁上,擋住血液的正常流動,阻塞血管。所謂“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其中的高血壓、高血脂就都和低密度脂蛋白有關,還有可能引起中風、心臟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另外,還有人出于文化、動物福利、環境保護等原因避免吃肉。前兩個原因好理解,環境保護怎么跟吃肉有關呢?這是因為,牛在消化草料的時候會產生甲烷,而甲烷是溫室氣體,甚至比二氧化碳強力28倍。也就是說,畜牧業會加速全球氣候變暖,據估計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總量的14.5%。因此,少吃肉,少養牛,也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此外,生產1千克牛肉所消耗的水是生產1千克糧食的10倍。1公頃的田地如果種植玉米可以養活20個人,而如果養牛就只能喂飽1到2個人。顯然,少吃肉可以大大節約資源。
但就是饞肉,怎么辦呢?這就需要“人造肉”登場了。所謂人造肉,其實指的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一種是使用植物蛋白模仿肉的香氣、味道、質地。類似的東西你一定不陌生。素雞、素腸等素肉是用大豆蛋白做的,烤麩是用面粉的麩質也就是小麥蛋白做的。豆科植物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綠豆、蠶豆、豌豆都可以做人造肉。
要模仿肉還需要脂肪,可以用可可脂、椰子油和菜籽油代替。外加一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用天然植物色素染色,天然風味物質調味,就可以作出看起來和真肉一樣的人造肉餅。
我嘗過一次人造肉做的漢堡,聞起來像肉,吃起來也像肉,味道相當不錯,唯一缺憾的就是肉的質地模仿的不夠好。除了植物蛋白,還可以用菌菇類,菌菇類不僅富含蛋白質,還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以及豐富的鮮味物質。這些素材都很容易在市場上買到,說不定可以在家自己做人造肉呢。
另一種制造人造肉的方法則是從家畜身上提取細胞,在實驗室中培養真肉,這種人造肉還有一個名字——培植肉。培植肉技術預期能制造出和真肉沒有區別的肉,但是在目前的技術下,它還真肉的差別還挺大。真肉有血管、筋腱、脂肪層、骨頭等組織,在實驗室完整培養有很大的困難。
不過研究這些技術的人自有辦法偷懶。炒肉、肉排等吃法是不需要骨頭的,那么骨頭就不用培養了。人造肉只要吃起來像真的,也并不需要有真肉的肌肉紋理,那就不做紋理。所以,有一種培植肉技術是培養一大堆肌肉末,再培養一大堆脂肪肉末,按照美食照片上肌肉和脂肪的位置,把二者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一塊口感足以以假亂真的人造肉就誕生啦。
當然還有一些不偷懶的科學家,用精細的技術培養有真肉肌理的人造肉。而不管是哪一種人造肉技術,都能部分解決農業土地利用和水資源消耗的問題。
但人造肉就沒有缺點嗎?顯然也不是。一個主要缺點是,太貴了。使用植物蛋白的人造肉能達到每斤上百元人民幣,遠高于真肉的價格。而培植肉更貴得離譜,能達到一千美金。
大規模制造也是個問題,尤其是培植肉,要從少量細胞開始慢慢培養,要有嚴格的實驗室環境,要精確控制細胞的分裂,刺激肌肉長到合適的大小,提供足夠的糖分,氨基酸等生命必須的營養物質,任何細小的錯誤都會讓肉變得不可食用。
此外,大家是否接受人造肉也是問題。比起培植肉,植物性的人造肉還好接受一些,除了對豆類蛋白或者麩質過敏的人,其他人應該沒有什么障礙,但即便如此,以美國人為例,據統計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嘗試植物性的人造肉。
據預測,2050年人類的數量將達到100億,要喂飽這么多人,減少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人造肉可能會是一個好的選擇。但至少現階段,它還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完美解法。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