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看不見黑暗,并不是不存在黑暗,只是因為有人正竭盡全力,把黑暗擋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2020年網絡流行語

守護國家生物安全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和客觀環境選擇

生活從來沒有輕而易舉,更多的進步需要的負重前行,于個人,還是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皆是如此。當我們堅定的選擇了獲得更大的市場和深度改革開放,保護國家生物安全的挑戰就會更大。有道是,市場有多大,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有多奇葩,前一節文章中所述的《輪臺詔》中除了記載出這樣的生物威脅事件外,最后匈奴的諺語中更是道出了我們在保障生物安全方面的一個巨大困境——面對超大體量的生物體運動,小隱患也可能成長為大問題。

在理論層面,生物的演化是在生命體和環境矛盾中發展,生物科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同樣利用了生命與環境的對立統一。

在現實層面,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與環境的物質交流必然越來越快,種類越來越多,而隨之帶來的問題就越多。以我國為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入侵中國的就有50余種,我國成為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但同時,我國正處于新一輪開發開放戰略機遇期,國際交流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因為國際勢力劃分和意識形態的差別,以美國為首的少數發達國家對我國打壓,“一帶一路”等國家國際發展戰略勢在必行,新興的跨境電商等業態發展,和我國人民對優質商品進出口需求,更使得進出關貨物急劇增長,在這種環境需求和壓力的雙重作用下,違規入境動植物及其產品更是呈現隱蔽化和分散化趨勢,這些情況使國門生物安全把關廣度和難度迅速擴大。

所以,無論從頂層設計國家戰略,還是基層需求人民愿景上講,保障國家生物安全是一個立足現在關乎未來的事情。

我們并非要將生物安全的威脅全部御國門之外

當下被廣泛認同的國門生物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處于一種沒有因管制性生物通過出入境口岸進出國境而產生危險的狀態。但這并非一個最完美的狀態,因為生物的演化是隨著環境變化而持續發生的。

生物威脅的發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現有的知識無法對正在演化中生物和環境做出有效預測,所以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生物技術的支持。但生物科學技術發展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然和生命的發展演化,但另一方面,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技術繆用的更加普遍和嚴重。

外來生物與本土生物的自然演化過程并不存在對錯,只是在生物演化過程中相互作用的一環,但判定的標準在于結果卻需要審定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化進程中簡單的一環,卻可能涉及了國家安全的多個方面,當對于這種演化產生結果的性質、規模都難以量化的時候,人類如何取舍就不言而喻。

當下我們選擇盡可能將生物安全威脅御國門之外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們在評價外來生物的安全性的理論建設上仍存有較大的問題,而由此產生的問題可能是我們當下社會生產消費水平難以承受的,所以我們選擇了對外來物種亮紅燈這種相對保守的防治的方式。

守護國家生物安全的工作依然依賴制度和機構的革新

我們在探索生物安全性研究,比如各國現所重視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簡稱PRA),但PRA在實際運用仍以定性分析方法為主,定量評估仍處于相對低的階段。雖然未來必然會向拓深定性分析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定量分析,但這些依然需要建立在海量實驗和現實數據的積累之上,使用在PRA分析軟件超算獲得高置信成果。

當獲取到足夠可靠的結果,仍然需要依靠國家機構和組織對于國家生物安全維護。完善立法和機構改革,讓保障行為更加切實有效只是第一步,但即便是這一小步也是需要國家做出巨大的努力,比如我國多次進行機構改革和制度革新,就是為了國家生物安全保駕護航。

以海關為例,作為國家之間生物資源溝通的屏障,是保障國家生物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工作難度最大,任務最終的一環,針對海關總署中生物安全職能工作一段時間以來,進行了深度的調整和改革。海關總署成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為正部級單位,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設立衛生檢疫司、動植物檢疫司、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和商品檢驗司,以風險管理為主線,加快建立風險信息集聚、統一分析研判和集中指揮處置的風險管理防控機制,守護國門生物安全。

國家生物安全工作的基礎在于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物基因資源的保護

專業機構需要參與到護衛國家生物安全的工作中,這是國家保障生物安全工作的需求,也是行業發展的動力和機遇所在。在維護國家生物安全的工作實踐中,不僅創造了行業的自身價值,也實踐中檢驗科學理論的正確性。除了常規現場勘查檢驗等方法,還利用信息技術和超景深體視顯微鏡等設備,實現遠程技術支撐,是生物技術資源具備了更高效的運作途徑,既實現了貨物快速通關,又保障國門生物安全。

這些僅僅是國家生物安全的一部分,除了外來物種入侵,新型病原微生物的出現,洋垃圾違規違法輸入,甚至少數人的為了尋求刺激,讓很多新型生物毒品的輸入防不勝防,這些進口問題都影響著國家生物安全。

不僅如此,市場有多大,套路就有多深。出口業務也同樣不省心。生物資源是巨大的商品資源,一方面我們同樣有著巨大的農林牧副漁等商品出口業務,即便是正規的生物實體資源出口也會夾帶無數問題對其他國家造成困擾,更何況我國的禁止出口的動植物資源同樣是國際買家所青睞的對象。這些珍惜物種,會因非法渠道的輸出導致滅絕。當然這些活動是雙向的,比如我國對于穿山甲鱗片的需求,導致國際上大量穿山甲走私進入國內,這些對我國生態不會造成影響,確對非洲等地的穿山甲極大的傷害;同理,國際上對蘭花的需求,也使得我國云南境內的蘭花生物資源遭受了滅頂之災。

而我們一再的強調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就是因為雖然隨著生物種類的增加,可能帶來的問題將會呈幾何級增長,但生物資源紛繁復雜,卻可以增加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隨著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和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轉基因污染生態環境等生物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物種遺傳資源也越發凸顯其重要意義——與我們當下仍需努力發展的生物技術和相應制度相比,當我們無法判定生物安全事件的性質,影響和規模的時候,擁有龐大的生物物種資源,是面臨生物演化沖擊時有足夠的演化空間和戰略緩沖,也是我們所具備保證國家生物安全的物質基礎和最底層屏障。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