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無緣無故”腿抽筋的經驗?想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旦發生“抽筋”,就會聯想到“缺鈣”,可能是由于腿抽筋好發于成長期間的小朋友、術后病人、中老年人身上,給大家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抽筋都是由缺鈣引起的。
首先來看什么是抽筋。醫學專業術語叫“肌肉痙攣”,是一種肌肉自發的收縮,發生在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發作時疼痛難忍,可持續幾秒到數十秒鐘之久,之后癥狀逐漸緩解,過后癥狀部位可能會有殘留痛感。以下這些情況,都可能引起抽筋:
一、缺“鈣”。
這個“鈣”實際上指的是血鈣,血鈣的濃度過低時,容易導致肌肉過度興奮而產生痙攣。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吸收鈣質的能力下降、本身鈣質流失嚴重,所以,抽筋常常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當然,這類人群也是骨質疏松的主要人群,預防跌倒撞擊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我們的動脈血管出現了像米粥一樣的硬化斑塊,這些斑塊常常是由于身體內脂質代謝不充分所累積下來的。斑塊的存在使得血管變窄,發生堵塞,血管堵塞后血液循環不暢,導致周邊組織發生缺血缺氧的狀況,進而破壞生理機能穩定,引起下肢麻木、冰涼的感覺,休息后會好轉一些。
因此,很多伴有高血脂的術后病人,因為缺乏患肢的活動,常常在夜間出現小腿肌肉筋攣,動脈粥樣硬化使其主要原因。另外,因為血液循環不好,代謝廢物無法及時運出體內,所以才會經常發生抽筋疼痛。
三、身體虛弱。
很多人集中扎堆健身房使勁鍛煉,可是回到家,躺在床上,突然會出現抽筋,這其實是因為運動強度過大,尤其是進行無氧運動,肌肉在較短時間內收縮過度,產生很多酸性的代謝廢物。這些酸性物質排泄不掉,便刺激周圍肌肉,出現痙攣。因此運動過后,應該及時進行肌肉拉伸、放松,排除運動中積累的過多酸性代謝產物,這樣才不會刺激小腿抽筋。
四、寒冷刺激。
低溫是造成抽筋的常見因素,寒冷能夠刺激腿部肌肉強烈收縮,發生痙攣,出門之前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五、過多出汗。
出汗會帶走體內的水分、鈣、鎂、鉀等電解質,微量元素的大量丟失,破壞了機體內環境平衡,誘發肌肉痙攣。就像植物沒有了水便會枯萎一樣,身體缺水,肌肉缺水,也會引起一系列癥狀。
六、局部壓迫。
過重的被褥壓在腳面,或姿勢不佳,壓迫腿腳,會引起肌肉“被動攣縮”和血供不足。睡覺時姿勢不恰當,往往會引起抽筋。
七、某些疾病導致。
某些先天性疾病或神經損傷,如中風、癲癇、破傷風等,會使肌肉失去神經的正常支配,過度興奮,而容易痙攣抽筋。因此,頻繁的出現肌肉痙攣,并且身體有其他的病理表現,應當提高警惕。
總而言之,引起抽筋的原因有很多,一旦發生抽筋就盲目補鈣是不可取的。有時抽筋的癥狀是生理性的,可以自我調整。如果長期、頻繁抽筋,且沒有好轉,則應該去醫院明確病因,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