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參觀那些有幾百年歷史的老教堂,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教堂里面通常有很古老的玻璃窗,從玻璃窗往外看,會發現東西變得扭曲了,有點像哈哈鏡的效果。再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這樣的玻璃窗,底下要明顯比上面厚。
這時候導游通常就會說,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玻璃其實是一種流動很緩慢的液體,在教堂里立起來放得時間長了,就會慢慢往下流,堆在底部,所以底下的玻璃就變厚了。
這個說法其實是一個大誤會。玻璃不是液體,幾百年幾千年的時間不會讓它流動。
我們怎么知道的呢?因為人類從很久以前就開始用玻璃了,博物館里有一些玻璃杯子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有機會的話你可以去博物館看看,這些杯子還完全保留了杯子的樣子,看不出有任何的變形。假如教堂玻璃長這個樣子是因為流動的話,這些玻璃杯子早就應該流成一灘了。
科學家估計,一塊玻璃就算過了幾百億年,比宇宙到今天的壽命還長,它的形狀也不會有看得見的改變。
那你可能就要追問第二個問題了,既然玻璃不是液體,那為什么老教堂的玻璃底下比較厚呢?
假如你真的有機會拜訪很多老教堂,并且仔細看過它們的玻璃的話,會發現其實不都是這樣,偶爾會有幾塊玻璃,不是底下厚,而是頂上厚。物理規律是不會犯錯誤也沒有例外的,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你就應該考慮,不是物理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中世紀的很多玻璃,做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側薄,一側厚。工人很多時候會把厚的一側朝下安,這樣更穩當。但也有些人不在乎,或者安錯了。所以,有些玻璃的厚薄就是反過來的。
你可能還要繼續追問第三個問題,那中世紀的玻璃為什么是厚薄不均勻呢?
這是因為那個時候的玻璃工藝比較落后,玻璃工通常是先做出一個圓柱體,然后把它攤平,這樣出來的玻璃本來就不太均勻,再切割成一塊塊玻璃窗之后,往往就都是一側厚,一側薄。
后來的玻璃工藝進步了,玻璃工會把融化的玻璃倒在融化的金屬上,讓它漂浮著攤開,就能得到非常均勻的玻璃了。
現在你知道了,玻璃不是液體,幾百幾千年的時間里不夠它流動的。教堂玻璃窗之所有厚薄不均勻,不是因為流動,而是因為制造出來的時候就不均勻。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