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雖然是海洋大國,但遠非海洋強國,自從甲午戰(zhàn)爭讓清國北洋水師遭到毀滅性打擊后,一直到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海軍建設都落后于世界發(fā)達國家的主流水平。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了發(fā)展海軍所必須的突破的一系列尖端技術,經濟條件和工業(yè)基礎也需要有相當程度的積淀。這便是三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一百年海軍這句話所反映的深意。所幸的是,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海軍的發(fā)展速度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無數的新型艦艇相繼服役,就連航母下水也已經有三艘之多。回望這段艱難的歷史,正是依靠著不斷地學習和鉆研,才能從困境中走出并最終實現超越。

第六節(jié) 驚世駭俗的“造島神器”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其具有大量可開發(fā)利用的生態(tài)及經濟價值。要向海洋進軍,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tǒng)的造島方式是拋石頭,把這個地方圍起來,然后再做防水,我們叫“拋石斜坡堤”,這種方式需要使用大量的沙石,最重要的就是填海材料的來源和運輸,有著巨大弊端,效率過于低下,在戰(zhàn)時等需要緊急填海的情況下根本難以完成任務。

當然,我們還有更加高效便捷的方案——吹沙填海。

為了維護我們在南海地區(qū)的利益,從2013年開始,我們采取了“吹沙填海”的方法來建造人工島,這些人工島能更方便地捍衛(wèi)我國在南海地區(qū)的權益。建造這些人工島,就離不開“造島神器”絞吸式挖泥船。

所謂吹沙填海就是使用絞吸式挖泥船將河底泥沙進行切割和攪動,再經吸泥管將絞起的泥沙物料,借助強大的泵力,輸送到泥沙物料堆積場,近距離吹沙不用管道,遠距離吹沙需要長短不一的管道,將其吹到固定的目標圈內。隨后再使用打樁船進行周邊打樁固邊,最后用強夯機一遍遍的夯實松土,成型后就可以在上面建設機場跑道,港口等一系列的設施。看似寥寥幾句話的工程,如何實現,其中的關鍵是絞吸挖泥船,吹填中所用到的絞吸式挖泥船其實最初并非是用于填海,而是航道疏浚。

然而就在十多年前,我國的挖泥船還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船舶制造業(yè)是技術和資金密集行業(yè)。本世紀初,一艘3萬噸載重量的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國外造價在1.6億歐元以上。船企及船東要想獲得相關技術,就不得不向歐洲少數國家支付高昂的技術開發(fā)費。曾經,國家特批從荷蘭換來一艘耙吸船,花了4噸黃金。如何才能建造技術過硬的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并將這筆高昂的技術開發(fā)費留在國內呢?唯一的途徑是走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

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打破“歐洲壟斷”

從完全進口到限制出口,中國的“造島神器”一次次飛躍的背后,三十幾年來始終伴隨著這樣的一個名字——費龍。從2001年起,35歲費龍帶領團隊開始研制改裝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改裝設計工作。而今56歲的費龍由于用腦過度,已將一頭青絲熬成了雪。隨之而來的,是我國挖泥船設計水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本世紀初,上海航道局提出了將二手貨輪改造成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大膽設想。為使這一國際上尚無先例的設想付諸實現,該局委托費龍所在的七〇八所進行了大型貨改耙方案可行性論證。在那時,大型耙吸挖泥船在我國尚屬空白,散貨船改耙吸挖泥船國內外也無先例,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國際權威的疏浚船廠商曾斷言,中國根本不具備研制4千方以上耙吸挖泥船的能力,對“貨改耙”不屑一顧。

以費龍為首的項目組成員頂著巨大的壓力,面對質疑,迎難而上,在大量的實船調研和論證工作基礎上,在改裝設計中巧妙地解決了船型的選型論證、艙容及裝載量和吃水的論證確定,攻克了作業(yè)航速論證、操縱性論證、穩(wěn)性和浮態(tài)論證、船體結構改造設計、疏浚設備自主研制開發(fā)等一系列技術難點。正是有了他們的堅持和奮斗,才有了2002年世界首例大型“貨改耙”自航耙吸挖泥船“新海象”獲得的成功。我國最大的耙吸挖泥船從此誕生。

“新海象”從設計到建造成功,僅用10個月,解了當時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和洋山深水港建設缺船之困,為長江口深水航道二期、三期工程和洋山深水港建設提供了裝備的保證。

費龍及其團隊并沒有就此止步,新設計、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10多年來,費龍帶領設計團隊先后完成“海虎系列”、“通系列”、“浚海系列”等20多艘疏浚能力為10000~38000立方米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以及多型大型絞吸式挖泥船的開發(fā)工作,使我國挖泥船設計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第一代“造島神器”天鯨號

大型挖掘疏浚船“天鯨號”是自航的絞吸式挖泥船,天鯨號自2008年4月28日開工,自2011年投產以來,在挖掘巖石與長排距疏浚工程中發(fā)揮了極佳的經濟效益和極大的社會效益。“天鯨”號自航絞吸式挖泥船最矚目的就是裝機功率、疏浚能力均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天鯨”號。由于其強大的挖掘和吹填能力,天鯨號被大家賦予了“造島神器”的愛稱,想來也是當之無愧。

“天鯨”號的“殺手锏”是其強大的自航能力和先進的自動挖泥控制系統(tǒng)。一般的絞吸挖泥船自身沒有航行動力,“天鯨”號“可以在世界上任何海域航行”。“天鯨號”通過最前端絞刀的旋轉將水下泥面挖松,通過船上離心式泥泵的作用產生一定的真空,把挖掘所得的泥漿吸入、泵出再通過船上輸泥管線排出。并吹送到上千米乃至上萬米外的指定區(qū)域,達到疏浚航道和圍海造地的雙重目的。

升級版“造島神器”天鯤號

2016年初,費龍團隊開始新一代的“造島神器”特種船舶“天鯤號”的研制工作,2017年11月3日下水啟航,“天鯤號”各項性能指標均超過“天鯨號”,即將向世人展示其驚人的力量。“天鯤號”的挖掘功率位居世界前列,亞洲第一。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掘深度可達35米,帶著高壓泥泵的天鯨號可以在海里一邊吸泥,另一邊可以直接把泥輸送到15千米之外的地方,為世界之最。它大幅提升了我國填海造陸、航道疏浚、港口建設等領域能力,僅僅在8個月的時間里,天鯨號就填造了包括最大的永暑礁的南海5個礁盤。這樣強大的填造能力,讓“天鯤號”被冠上了“地圖編輯器”的昵稱。

從 “天鯨號”,到 “天鯤號”,中國“造島神器”自航絞吸挖泥船的自主研制實力再一次讓世人驚嘆。建造島嶼不僅僅是為了建造機場,同時這些的島嶼還具備了重要的軍事意義,這些島填造完成之后,我們的軍隊就可以駐扎在島嶼上,能夠讓海軍的艦艇在停靠、補給,還能為郵輪做臨時的碼頭,成為我國永不沉沒的航母。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