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 芹 中華醫學會科普專家委員會 副秘書長
審核:張建中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主任醫師
很多人并不了解足弓及其對人體的作用,甚至覺得人有沒有足弓都影響不大。其實,這種看法大錯特錯。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足弓的定義及其作用
腳的內部結構相當精妙,骨頭就有26塊,另外還有33個關節、108條韌帶和32塊肌肉。
腳的骨骼和關節結合起來會形成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和足橫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內側縱弓。足縱弓由跟骨、跗骨和跖腱膜組成,最后與足橫弓形成我們常說的“足弓”。
那么,足弓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從醫學解剖的角度來說,足弓可分前后方向的縱弓和內外方向的橫弓。
縱弓又可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內側縱弓較高,彈性較大,故又稱為彈性足弓,它起著緩沖震蕩的作用;而外側縱弓較低,彈性相對會差一些,其主要與維持身體直立姿勢有關,故又稱為支持弓。
橫弓由骰骨、3個楔骨和全部跖骨的基底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組成。因為是基底部,故起著維持足弓結構穩固的作用。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綜上,足弓對人體能直立行走的意義重大,它就像彈簧一樣對身體的所有關節起到緩沖作用。它更是腳上一座構造精巧的拱橋,是人在奔走彈跳時的最佳助力器。
因此,人如果沒有足弓,就跑不快、跳不高、走得累。而有了足弓,就能緩沖地面對人體的沖擊力,保護足底神經、血管和肌腱,我們才能自由地走路、彈跳和奔跑。
二、每個年齡段足弓的樣子
足弓的樣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是不同的。
嬰兒時期,寶寶的足弓還未形成,且腳底堆積大量脂肪,故足弓不是很明顯。當寶寶慢慢開始練習站立和走路時,足弓就會逐漸顯現出來,故2歲以前的孩子90%左右都有扁平足。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歲開始,孩子的足弓開始發育,通常在8~10歲發育成熟。有些孩子發育晚,要等到十幾歲才發育成熟。嬰幼兒剛開始學走路最好光著腳,這樣能增加足底抓握的能力,讓足肌有充分的訓練,協助足弓發展。
10~40歲,隨著年齡的增長,足弓逐漸發育成熟,但這并不表示足弓能始終堅挺。對于成人,足弓是否堅挺與超重、肥胖和慢性病都有關系。比如,超重與下肢關節、足弓的壓力都是有連帶關系的。因此,成人一定要注意控制體重,這樣才能讓足弓更耐用。
40歲后,人體會發生許多變化,腳和全身其他部位一樣,也會不可避免地發生衰退。在這個年齡段,足部的韌帶和肌肉不再像年輕時那么有力量,且結構也可能發生改變。足弓的彈性會漸漸喪失,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塌陷。
三、如何判斷足弓是否正常
正常足弓看起來像個半圓頂,足底肌肉比較發達,且肌腱具有彈性和收縮力,行走時會自然地變平伸展,以幫助腳步繃直。結構好的足弓在走路和運動時會有很好的彈性和韌性,會助力腳脫離地面,能正常維持身體直立行走的姿勢。同時,還能有效保護足底血管和神經,避免受到壓迫。
足弓是否正常可以按足弓高低來區分。據統計,足弓正常人群占所有人群的60%左右,足弓扁平人群占30%左右,高足弓人群占10%左右。按足弓高低,腳型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正常足、扁平足和高弓足。
那么,到底該如何判斷自己的足弓是不是正常呢?可以試試以下兩個方法:
測試方法一:
保持“外八字”的站姿,便于觀察。當腳踩在地面時,將手指伸進足底。
正常足:足弓與地面之間的空間正好可以容納一根手指。
扁平足:足弓與地面之間的空間塞不下一根手指,且腳底會和地面貼合,可能只能留下極窄的空隙。
高弓足:足弓和地面之間的空間可以塞進兩根手指。
測試方法二:
在足底蘸上少量清水,然后踩在報紙上,觀察足印的形態,再與正常足印去對照,就可以初步判斷足弓是否正常。
正常足:腳印完整,有腳腹,僅中間偏內側部分不明顯。
扁平足:腳印沒有“腰線”,整個腳印很平整,中間看不到空隙。
高弓足:只有腳掌和腳跟的痕跡,或腳腹痕跡幾乎沒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正常足、扁平足和高弓足這三種腳型分別有什么特征和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正常足:足弓形態正常。無論是承重、走路、跑跳,腳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都沒有問題。
扁平足:足弓低矮、塌陷。扁平足者走路稍微多時,腳底會痛;跑步時,因為腳底一點緩沖和彈性都沒有,更容易感到疼痛;平時鞋跟內側磨損厲害。一般來說,引發扁平足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先天性發育不良、遺傳或足部骨骼和肌肉異常;二是后天由于老年退變、足部損傷和足部疾病等,導致足弓喪失其功能,失去緩沖彈性,造成足弓塌陷。
高弓足:可以是先天性的、遺傳性的或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弓足患者普遍存在足部肌力不平衡,故常合并足內翻畸形。高弓足患者由于足部僵硬,不能很好地緩沖地面對足的沖擊力,故容易發生足部損傷,如腳的破潰、疼痛、無力和走路姿勢不正常等,還容易長繭。高弓內翻足使患者的踝關節在行走時不穩定,容易引起反復扭腳、足外緣疼痛和皮膚潰瘍,有些患者合并跟腱攣縮,形成高弓馬蹄內翻足。
總之,人不是生來就能看到足弓的,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足弓才逐漸顯現并成熟。并且,足弓還會隨著人的生活習慣、身體狀況等發生相應變化,出現扁平足或高弓足的情況。
因此,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雙腳,如多泡腳、挑選合適的鞋,不過度運動和控制體重等。
當然,如果足部出現不適感和疼痛,應盡快去正規醫院做專項檢查,然后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科學治療和專業護理。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