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錢傳云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大醫(yī)院 主任醫(yī)師
審核: 郭樹彬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 主任醫(yī)師
在我們的認知里,行走緩慢、步履蹣跚已經成了老年人的“專屬標簽”在導致老年人走路顫顫巍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就是肌少癥。國內研究表明,肌少癥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17%。
對于肌少癥這個概念,很多人會感到很陌生。那么,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肌少癥的相關知識。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什么是肌少癥?
肌肉是維持人體功能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肌肉會隨著人的衰老而萎縮,從而出現(xiàn)漸進性的肌肉質量下降和力量喪失,這就是肌少癥,又叫肌肉減少癥。
肌少癥會導致老年人出現(xiàn)站立困難、行走緩慢、走路不穩(wěn)等活動能力受限的情況,嚴重者還會引起身體平衡障礙,出現(xiàn)摔倒或骨折,甚至引起各器官功能障礙,最后導致死亡。
二、導致肌少癥的原因有哪些?
肌少癥的發(fā)生并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年齡越來越大,老年人的營養(yǎng)狀況、運動情況,激素水平變化、神經肌肉調節(jié)能力下降,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等。
1.年齡
年齡增長是肌少癥最顯著的誘發(fā)因素。由于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的各項功能也在慢慢退化,骨骼肌纖維的體積和數(shù)量減少,肌力下降,結締組織和脂肪增多,骨骼肌的質量和力量下降,從而引起肌少癥。
2.不良的生活方式
許多人年齡越大越不愛運動。如果不經常運動,肌肉慢慢萎縮;肌肉功能越下降,人就越覺得乏力;人越乏力就更不想運動……如此,便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肌少癥。
3.其他因素
老年人營養(yǎng)不均衡、蛋白質攝入不足、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再加上自身慢性疾病的消耗,這些因素都可以導致肌力減退,從而引起肌少癥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肌少癥該如何干預和治療?
生活中因為肌少癥導致的老年人健康問題,以及由于肌少癥跌倒引起的各種傷害不在少數(shù),因此,肌少癥的早期干預和治療非常有必要。
1.積極進行抗阻運動
我們都知道,肌肉如果缺乏運動,就會出現(xiàn)軟弱無力的癥狀。適量的有氧運動、抗阻運動、拉伸運動及平衡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增強人體的心肺功能,調節(jié)心態(tài)、改善人體循環(huán),還可以改善肌肉的衰老狀態(tài),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質量。
抗阻運動是預防肌少癥的首選方式。對于老年人,抗阻運動可以促進骨骼肌代謝、增強肌力,以及減少摔倒的風險。常用的抗阻運動方式包括舉啞鈴、直腿抬高、板凳深蹲、彈力帶等。但要切記一點,長時間不運動的人一定要注意運動的頻次和力度,尤其是老年人,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運動量。同時,一定要堅持下去,否則肌力還是會退回到以前的狀態(tài)。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及時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是維持人體肌肉的重要物質之一。老年人自身機體消耗和疾病消耗,導致蛋白質分解流失過多;同時因為老年人習慣食用一些流食或半流食食物,對蛋白質的攝入補充又不夠,逐漸導致肌肉質量和力量的衰減。
因此,我們可以遵照中國營養(yǎng)學會的建議來補充蛋白質。男性每天至少攝入65g蛋白質,女性每天至少攝入55g蛋白質。
此外,還要注意食材的選擇。由于老年人的消化系統(tǒng)功能比較弱,吸收和利用能力也較差,建議選擇一些比較容易吸收的優(yōu)質蛋白質,如奶制品、豆制品、蛋類和深海魚等。另外,日常飲食也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補充一定的維生素。
3.藥物治療
近年專家們發(fā)現(xiàn),許多藥物對肌少癥都有一定的作用,而且關于肌少癥的藥物研究也很廣泛,主要包括合成類激素、激素受體激動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肌肉生長抑制因子抗體等,需要遵醫(yī)囑服用。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肌少癥帶給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不容忽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及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等必需營養(yǎng)素,并嚴格控制血糖和血壓,積極做聯(lián)合運動,這樣才能預防肌少癥,進而減輕肌少癥帶來的危害。
來源: 中華醫(y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