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鄒多武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審核:唐 芹 中華醫學會科普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一檔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火遍大江南北,精彩地展現了我國各地的美食。這些美味佳肴,不僅是視覺的享受,還承載著家鄉的味道,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您知道嗎,這些美味佳肴被人體消化和吸收,需要消化系統的助力,而胰腺正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
圖1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胰腺的外分泌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分泌很多消化酶。有的消化酶是用來消化蛋白質的,比如精瘦肉、魚、蝦、蟹肉等動物蛋白,還有的消化酶是用來消化脂肪和糖類的。胰腺還具備內分泌功能,分泌的胰島素恰恰是人體內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由此可見,胰腺這個器官對調解人體血糖非常重要。
然而酗酒、膽道疾病、外傷、高脂血癥、高鈣血癥、遺傳等多種因素均可導致胰腺實質和胰管出現不可逆的炎性病變。隨著病情進展,這些病變會對胰腺的內、外分泌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比如容易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或者吃了東西就感覺肚子脹、不舒服、老是打嗝,或者腹瀉、體重下降等,還可能導致比1型和2型糖尿病更難治愈的糖尿病。 這些癥狀就是慢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這是一種胰腺組織進行性慢性炎癥性疾病。疾病早期的臨床癥狀不明顯,很多時候被當做胃不舒服,有時少吃點或忍一忍就會感覺好一些。患者往往以為是小病,也就不當回事,但一經診斷就是后期,此時胰腺萎縮得很明顯,胰腺功能大大下降,這樣的病例屢見不鮮。
胰管結石是慢性胰腺炎的特點,在慢性胰腺炎整個病程中的發生率高達90%,常導致胰管梗阻、胰腺實質高壓和局部缺血,引起慢性腹痛、急性胰腺炎發作,并加重慢性胰腺炎病程。
患者小孫正是出現了這種情況。最近一年,小孫反復腹痛,多次去急診就診,多家醫院的診斷是慢性胰腺炎急性發作,小孫被折磨得苦不堪言。原來,他胰管中有一塊結石,像塞子一樣堵住了管道,使胰液無法順利排出,反復發生急性胰腺炎并導致反復腹痛。雖然小孫已經做了內鏡檢查,醫生也在小孫的胰管中放入了一根支架,能暫時緩解腹痛的癥狀,但是支架也是有使用壽命的,時間長了也會被堵住。當然,還是得想辦法把胰管中的這顆大結石弄碎后取出,因為若不清除結石,慢性胰腺炎病情進展會加速,胰腺會進一步萎縮,長此以往,胰腺的內、外分泌功能均會受到嚴重影響。
一般而言,消化科醫生可以通過內窺鏡找到胰管開口,在上面做一個小切口,用網兜把胰腺管內的石頭給兜出來,這種治療方法即為“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但小孫身體內的這顆結石又大又硬,本來只有幾毫米的胰管里“生”的竟是個2.7cm×1.4cm的“巨大”結石,根本無法用網兜取出。
圖2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以往這種情況需要外科手術切除,但手術創傷大,而且會損失一部分尚存功能的胰腺組織。隨著醫學科學技術及醫療設備的發展,現在可以通過“隔山打牛”的方法將胰管結石打碎,這項技術即所謂的“胰腺體外震波碎石術”。
胰腺體外震波碎石術是一種非侵入性技術,不用開刀,即可將體外沖擊波聚焦于結石,利用沖擊波的一系列物理效應粉碎體內結石。這種方式可大大提高碎石效率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的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避免手術去除胰管結石,而且可以成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慢性腹痛和急性胰腺炎發作),延緩慢性胰腺炎的病程進展,極大改善患者的預后。此外,該技術安全性很高,可用于兒童和青少年患者,改善其胰腺功能不全對生長發育的不良影響。
孫先生經過2次“碎石”后,身體內的那顆硬石頭被“瓦解”了,而且大部分已自行排出(從下面2幅圖可以明顯地看出,碎石后,紅圈標記處的大結石基本看不到了)。
圖3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那么問題又來了,胰腺結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在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液中,由于特定蛋白質分泌異常,形成了微蛋白栓,微蛋白栓逐漸沉淀、堆積,最后形成了結石。
那么,如何降低胰腺結石的發生概率呢?研究表明,胰腺結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長期飲酒、吸煙有關,此外,還有高脂血癥、高血鈣、遺傳、自身免疫等因素。因此,美味佳肴再多,也要注意均衡飲食,不要暴飲暴食,要控制好血脂,一旦確診為慢性胰腺炎,一應要戒煙戒酒!
與此同時,還要提醒大家,慢性胰腺炎病情發展后會影響胰腺的內、外分泌功能,一旦出現腹痛、腹脹、消化不良、體重下降等癥狀,一應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發現是結石導致的,應及時將結石取出,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不適癥狀,還可以延緩胰腺內、外分泌功能衰退的速度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這類患者一應要定期接受隨訪。
圖4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