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佩儀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繪圖:張 京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審核:蘇 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主任醫師
惡性腫瘤已經成為除意外創傷外,威脅兒童生命的第二大原因。其中神經母細胞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神母”,素有“兒童癌癥之王”的稱號。
什么是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顱外實體腫瘤,占兒童惡性腫瘤的8%~10%。它來源于未分化的交感神經節細胞,故可能發生于交感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最常見的如腎上腺,其次為腹部、胸部、盆腔、頸部的交感神經節;同時可能轉移至其他部位,如淋巴結、骨髓、骨骼、眼眶、肝臟和皮膚,少數情況下也會轉移至肺部和顱內。
神經母細胞瘤有什么癥狀?
神經母細胞瘤往往表現原發瘤灶壓迫癥狀及轉移灶癥狀,部分患兒還受腫瘤分泌激素影響,表現為腹瀉、血壓高、心率快等癥狀。很多孩子的早期癥狀不典型,直到情況比較嚴重時才發現腫瘤,造成治療難度大、預后差的后果。
那么,在孩子出現哪些表現時,需要懷疑神經母細胞瘤,并做相應檢查明確或排除呢?以下分別列出了小于1歲和1~5歲的小朋友需要引起注意的神經母細胞瘤相關癥狀。
小于1歲的寶寶
1.咳嗽 如果孩子咳嗽癥狀持續時間長(大于1個月),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經檢查除外肺部感染,則需要警惕頸部或胸部的腫瘤擠壓到喉嚨或氣管引起的咳嗽。
2.頑固性腹瀉 不明原因的頑固性遷延性腹瀉,與腫瘤引起的血管活性腸肽分泌過多有關。
3. 胸腹部包塊 觸摸到胸腹部的包塊,需要盡快就診明確包塊性質。
4. 皮下結節 小嬰兒觸摸到皮膚下結節,無明顯痛。
1~5歲的寶寶
1.不明原因的發熱、貧血 發熱是神經母細胞瘤常見的全身癥狀之一,侵犯骨髓會導致貧血,孩子可表現為面色蒼白、乏力。
2.廣泛淋巴結腫大 淺表淋巴結位于頸部、腋窩、腹股溝等位置,如果上述部位出現多發可疑腫大的淋巴結,需要警惕神經母細胞瘤轉移的可能。
3.無法解釋的肢體疼痛、肢體活動障礙 神經母細胞瘤侵犯骨、骨髓,可導致肢體疼痛,而腫瘤的壓迫、腫瘤進入椎管壓迫脊髓,都可能導致相應部位的疼痛、肢體活動障礙。
4.蒼白、乏力、消瘦、易激惹、多汗、食欲下降 以上癥狀與神經母細胞瘤細胞分泌兒茶酚胺引起代謝率增高有關。
5.眼陣攣-肌陣攣-共濟失調 表現為眼球快速的舞蹈樣運動,肢體的陣攣,和/或站立不穩、步態異常等共濟失調的表現。有近50%眼陣攣-肌陣攣綜合征的兒童合并有神經母細胞瘤。
6.單側眼球突出、眶周淤青 腫瘤浸潤眶周(通常是單側)可引起特征性的眶周瘀斑(浣熊眼)和眼球突出。 腹部包塊、眼眶淤青和眼球突出分別見圖1、圖2 、圖3.
7.不明原因的腹痛 腹部是神經母細胞瘤原發瘤灶最常見部位,可引起孩子間斷腹痛。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神經母細胞瘤如何診斷?
診斷神經母細胞瘤,需要完善必要的化驗檢查,才能明確診斷。下圖為診斷流程圖。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神經母細胞瘤怎樣治療?
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策略根據不同的危險度分層制定。部分6月齡以下、存在較小的腎上腺腫塊的嬰兒,或18月齡以下的Ms期極低危患兒,可以先接受觀察,部分患兒可自發消退;低危患兒以手術切除為主,部分需要輔以化療;中危患兒,往往需要手術并輔以化療,部分需要接受放療及維A酸治療;高危患兒則需要化療、手術、放療、自體干細胞移植、免疫治療等多學科綜合治療。
神經母細胞瘤雖然是惡性腫瘤,但早期發現癥狀、及時檢查,就可能掌握更有利的治療時機。“兒無痛,母不悲”,愿神經母細胞瘤患兒都能得到早期發現、及時診斷、規范治療,并能早日康復!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