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梨泰院嚴重踩踏事件發人深省。踩踏或擠壓事故直接關系人的生命安全,其科普既要保證權威、精確,更要做到“入心入腦”。

撰文/羅中云(本報評論員) 編輯/吉菁菁

圖源/視覺中國(除署名外)

10月29日晚,韓國首爾梨泰院附近發生嚴重擁擠踩踏事件,造成150余人死亡。這一踩踏事件引起了各國民眾的關注。而就在此之前二十余天,印度尼西亞一場足球比賽也發生了踩踏事故,造成131人死亡,583人受傷。

這種因人群高度聚集而造成的大規模踩踏災難大多有一些較為明顯的特征,比如多發于學校、車站、機場、廣場、球場、熱門景點、宗教場所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或特殊地勢(如階梯、斜坡、狹窄的通道、橋梁等),多發生于節日、大型活動、聚會等特殊場合。直接誘因包括人群因過于激動(興奮、憤怒等)而出現騷亂、踩踏;好奇心驅使下,找人多擁擠處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員集中而發生踩踏;人群較為集中時,前有人摔倒,后有人未留意止步;人群受到驚嚇產生恐慌后失控,在無組織無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擁擠踩踏。還有一些踩踏事故是因為不同方向的人流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對向而行形成擠壓所致。此類事件大多是人為因素,傷亡人數較多,往往比各類自然災害引發的事故更容易成為輿論熱點,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也更大。

▲倒地后自救方法。(制圖/秦童)

在我國當前的應急避險科普方面,對于人流密集等場景下的災難預防科普相對較少。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發生概率小,不易引起重視;缺少相關研究,沒有較成熟的應急避險策略或方法等。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文化、體育、娛樂類活動的增多,針對人流密集易引發的踩踏、坍塌等事故防范的科普顯得愈發重要。相關部門除了要將這類科普列入“應急避險”范疇,擴大其權重,更要通過知識技巧的講解,具有實際操作性質的演練、演習,讓公眾學習了解事故發生時的應對策略,培養預判危險來臨的能力和意識,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發生,或者降低事故的損害程度。

踩踏或擠壓事故直接關系人的生命安全,其科普既要保證權威、精確,更要做到“入心入腦”,這既需要應急、消防、醫療等政府部門或機構充分利用資源積極行動,還要發動包括媒體、行業專家、學校、社區、企事業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建立聯合協作機制,形成應急避險的大科普格局。有關部門開展應急避險科普時,除了傳統的知識講解、現場演練之外,還可以創造條件,組織包括高校、中小學、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在內的人員到一些專門的公共安全科普場館,結合相關設施對人們開展“沉浸式”“體驗式”的應急避險教育。在這方面,位于北京中關村的海淀公共安全館就做出了良好表率,該館的最大特色就是互動性和體驗性。只要參觀體驗者進入館內,處處都可以在“身臨其境”的場景中學到自救、互救的寶貴知識。

▲海淀公共安全館的參觀區一角。(圖片來自網絡)

避免踩踏等事故除了要加強針對各類人群的應急避險科普,相關部門更需要做好預防,加強科學研究,在可預期的人流密集地點制定擁擠預案。比如在廣場、車站、學校、醫院和娛樂場所的設計和施工時,要充分考慮到預防人流密集發生踩踏的因素。同時在一些大型活動場所,也要用好視頻監控設備,當發現某個區域人群過多了,可以馬上用顏色示警,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減少人流密度,降低事故風險。

防范踩踏事故方面,現代大數據技術也可發揮重要作用。據媒體報道,有科技公司推出過一種“電子圍欄”來監測人流量,在一個時間段內,根據手機信號“撞”過“圍欄”的數據,可大致推算區域內人流量。類似技術如果實際應用良好,就可以大力推廣。通過“技防”“人防”“物防”等多種方式結合,無疑會更有效地降低踩踏事故的發生概率。

來源: 北京科技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