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是人類面臨和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積極開展的“碳達峰”“碳中和”就是以實際行動向全世界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做出的莊嚴承諾。
在一系列“雙碳”工作中,長江經濟帶作為非常重要生態文明建設組成部分之一,同樣肩負著“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任。《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1)》報告就專門從“雙碳行動”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長江生態建設與“雙碳”目標間的問題、發展與挑戰。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局部地區治理效果明顯,水土流失強度有所降低。同時,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經驗,技術路線成熟。
長江源上游的四川省瀘州市的納溪區清溪河,經過治理后,變成了如今水清魚躍的“惠民河”,每年減少土壤流失7.5萬噸,還進一步帶動了旅游業發展,提高了居民收入。下游的江西等地通過“治山、理水、控污”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有力促進了當地的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建設。
治理后的水土流失區不僅在水土流失方面得到了顯著抑制。各地區因地制宜發揮當地特色,搖身一變成為綠色“聚寶盆”。
10年來,長江水土流失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面積成功實現“雙減少”,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5.2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蝕面積減少4.37萬平方公里,減幅12.10%;風力侵蝕面積減少0.83萬平方公里,減幅35.47%。與此同時我國全國的水土流失動態檢測系統也顯示,2021年度我國繼續保持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蝕和風蝕“雙減少”態勢。
水土保持工作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綜合了工程、植物和農業技術三大措施,統籌了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是山丘區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是我國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