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周昊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金秋九月送爽,丹桂十里飄香,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長江干流及兩湖考察任務順利結束。我作為中科院水生所的博士研究生有幸參與了本次考察,協助完成了干流江段環境DNA水樣采集和聲學設備安全保障工作,以及作為目視觀察記錄員完成了洞庭湖考察。

在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的兩年學習生活中,對于長江江豚的學習研究已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風韻中的琴棋書畫”,離不開,忘不掉,念又想。但歷經本次科考的“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看盡長江洞庭的“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見到水空之中的“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不禁也有一番所思所想。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宜昌至城陵磯江段-考察隊員啟程合影

(圖片來源:楚天都市報 胡迪凱 攝)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宜昌至城陵磯江段-考察隊員至石首江段大合影

(圖片來源:楚天都市報 胡迪凱 攝)

隨風船尾立,揮舞紅旗飄。作為聲學設備安全員,我的首要職務便是立于船尾、左顧右盼,但見過往船只,搖旗吶喊、使其遠離。自小南京江邊長大,本以為這將是一份“苦差”,繁忙的航運會喊啞了嗓子、揮累了膀子,但誰知九月上游的船運并不繁忙,山河壯麗盡收眼底;十年禁漁也讓長江一練,再無紛擾,只有水天一色的美景,與分不清的魚跳和豚起。“空天無界翻飛躍,長江一線任我行!”行至宜昌下游,仰見鷹擊長空,三五雄鷹、盤旋御空、黑羽白點、彎喙利爪,或束翅俯沖、或展羽仰起。又至葛洲壩下,俯瞰豚翔潛底,數十江豚、輾轉水戲、靛膚流體、圓吻楔鰭,或攜子捕魚、或騰起“吐息”。曾經,此番生態文明之景象似只蘊于古詩國畫之中,而如今中華大地之上綠水青山常態、萬類自由盡顯,我們已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宜昌至城陵磯江段-聲學設備安全員(周昊杰)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 范飛 攝)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宜昌至城陵磯江段-鷹擊長空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宜昌至城陵磯江段-豚躍嬉戲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提水腰腹力,潺潺細入微。收眼船內,作為環境DNA水樣采集工作者時,首先要于船尾處,利用專業的采水器采集江中水樣,隨后通過專用濾膜和過濾器,獲得水中濾質,最后封瓶保存,以送往實驗室測定。工作流程自不必詳述,但當你擺出儀器、戴上口罩、插上電源、套好手套,進行實驗時,此處便會成為焦點,無論是其他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又或者工作閑暇的輪機船員,出于對科學的好奇,總會過往詢問一兩句,在解除自己的疑惑后,便會若有所思的微點頭額。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宜昌至城陵磯江段-采集水樣(周昊杰)

(圖片來源:楚天都市報 胡迪凱 攝)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宜昌至城陵磯江段-水樣過濾(鄧曉君、周昊杰)

(圖片來源:中央電視臺)

無論是“退捕上岸”從事長江保護工作的“巡護員”,或是科研院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亦或是為人民服務的行政人員,每個人都參與在科學考察當中,各為其職,又相互學習。本次考察,是一次科學的探索與實踐,更是一場科學教育與交流的盛宴,讓我們感受到科學一點也不晦澀難懂,也不只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科學亦在田間村野、江河溪流,就在“祖國的大地上”。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疾旖Y束之余,與同學們夜游岳陽樓,感嘆勝景之際,心中不免喃喃念起“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當年,范文正公“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官為民奉獻一生,踐行“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志向豪情。如今,正值青春學生的我,經歷此次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后,立于岳陽樓上,不禁感慨,范公之志,吾當與歸!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洞庭湖-夜游岳陽樓(楊依寧、周昊杰、邱建松、楊婕)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宜昌至城陵磯江段-中科院水生所考察隊員于天鵝洲保護區合影

(郝玉江、范飛、鄧曉君、王睿龍、楊依寧、周昊杰、邱建松)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最后附上原創小詩一首,送給我們的2022長江江豚科考:

豚重重,影叢叢

江水暗涌,船行轟隆

此番科考渡,難忘刻心中

艱辛苦難不怯,壯志凌云愈勇

一曲斜月清風頌,萬般雅致閑情詠

嘆山河壯美情意濃,思富強民主中華夢。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