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徐春永(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2022年第四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考圓滿結束已有半月,作為加入長江江豚保護隊伍剛滿一年的“新兵”,我是第一次參加長江江豚科學考察,親身參與的新鮮勁時至今日都還在?;仡欉@次江豚科考之旅,想到自己從植物方向“跨界”到水生動物的保護研究,感觸很多。
這次江豚科考,比原計劃時間來的稍微晚了一些,9月19日清晨,在科考隊長郝玉江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登上??吭诰频赀叺?路公汽駛向了沙市碼頭。秋天的江水,遼闊的天空,綠水青山的畫卷在前方徐徐鋪開,科考之旅開始了。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長江生態環境好不好,江豚說了算
第一次參加科考,有點神秘感,但是又覺得很緊張,因為我是帶著任務來的。
首先,為什么要搞江豚科考?是需要通過親身參與來強化認識的一件事。毋容置疑,長江江豚是反映長江生態系統最核心的標志,保護江豚實際上就是保護長江生態,正所謂“長江生態環境好不好,江豚說了算”。不清楚江豚種群數量、分布范圍和活動習性等基本信息,江豚就地保護也就無從談起。通過定期科考準確掌握江豚在長江干流的生存動態和棲息地現狀,進而評估分析江豚種群結構變化和保護成效,可以為今后國家層面的保護策略、保護區具體工作開展等提供科學依據,特別是這次的江豚科考,是《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和長江十年禁漁后首次流域性物種系統調查,對于長江江豚及整個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江豚科考怎么個搞法?組織形式上四支隊伍分段、同步開展長江干流水域江豚科考,考察方法上主要包括目視觀察、被動聲學監測、水環境采樣以及影像輔助系統觀察等。我所在的是宜昌至城陵磯分隊,作為目視觀察PO(Primary Observer主要觀察者)成員,雖然對于鯨類截線抽樣考察原理、被動聲學監測原理等等及其試驗設計方法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實際操作還能夠駕輕就熟。其實我參加科考的初衷就是想了解考察的科學原理和方法,還有全過程操作等,從實際效果上看,也基本達到了學習預期。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任憑日曬風吹雨淋我自巍然不動
科學和較為準確地觀測出現江豚的數量、方向和距離等,是目視觀察的基礎,當然還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任憑日曬風吹雨淋我自巍然不動”。這幾天我給家里的小朋友簡單地進行了科普,如何來進行目視觀察呢?我總結了三點,每一點都很重要,具備這三點就能勝任一名科考小隊員,那就是一要眼神好,二要不怕曬,三要會數數。系上安全繩,在90至-10的角度范圍內勻速地旋轉身體,目不轉睛地盯著寬闊、奔涌的江面,任何一個漂浮物都讓人心里怦然一動,枯燥并快樂著,那種感覺是可以完勝疲勞的。所以,把一首兒歌稍微改一下,就可以當作觀豚的集結號:門前大江上,游過一群豚(不是鴨),快來快來數一數,24678…….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倍加珍惜當下的歷史機遇
親身參與科考,行進在滾滾長江上,奔騰的又何止是長江水。
首先一個就是當真正穿行在綠水青山之間,非常強烈的感覺到長江生態的確逐漸向好,江豚能這樣的環境中棲息,善莫大焉。可能熟知白鱀豚和江豚保護歷史的都知道,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就提出了就地、遷地和人工繁育的三大保護措施,但是沒能實現有效落實,白鱀豚功能性滅絕是非常遺憾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長江江豚的保護也是一路坎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王丁老師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了他所經歷的四個階段:你說了別人根本不理你、聽一點你的但回過頭啥也不做、能聽你的也愿意做一些工作,主動找上門來要做保護工作,這樣曲折卻非常真實的變化其實就是國家的發展理念、治理方式和全社會重視保護的觀念在發生著巨大的轉變,也可以說是文明的進步,當然這種轉變和進步是建立在綜合國力基礎上的。
實際上我所在的天鵝洲保護區也是如此。十多年前干旱,周邊群眾為了農業灌溉和江豚“爭水”,但是今年旱情更甚,地方和保護區卻是聯手“蓄水”、人豚和諧共生;“洗腳上岸”的漁民丁澤良改行喂養江豚,一喂就是十幾年、背都駝了,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江豚奶爸”;曾經捕魚為生的楊家炎轉型發展,現在儼然一個江豚衛士,前不久還捐款3萬元給了白鱀豚基金會。很多這樣鮮活的人和事,映襯我們這個國家的如今巨變。在今天從事江豚保護,政策、法規、環境、觀念等方方面面都是利好的,所以真的要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當然也要要倍加珍惜當下的歷史機遇。
第二個想法,就是要系統、發展地看待江豚保護。我們都知道,長江生態是統一的自然體系,其中各個要素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生態修復、污染治理、漁業恢復等都是江豚保護和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礎,從食物鏈、生態鏈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江豚保護不應該是單一、孤立的,需要在整個長江生態大的框架內去開展包括江豚在內的瀕危水生生物的保護研究,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保護江豚就是保護人類的生態家園。由此說到保護區的科技工作,包括保護區在內的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現階段江豚保護需要和生態治理、岸線復綠、濕地修復等深度融合,同時也需要通過顯示度、美譽度都很高的江豚保護成效,來進一步推進整個長江生態保護。
并且,物種保護或好或壞都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既然是累積變化的過程,就需要用發展的眼觀去對待。真正意義上的江豚保護也已經開展了30多年了,在取得階段性成效和面臨保護發展新形勢的今天,保護策略的調整完善、保護機制的創新創制、保護手段的更新優化等等,都需要我們認真去思考,怎樣去適應江豚保護新時代的到來。另外舉個例子,江豚遷地保護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遷地種群背負的使命除了保種,就是要回歸長江,最早的一批遷地種群或許已經老去了,如果可以讓我說一句客觀的話,我會說對那些一輩子沒見過長江、更沒有在長江里暢游過的江豚說遺憾跟抱歉,如果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也許他們寧愿歸宿在長江里,就像戰士要戰死在沙場上。但是正是因為這些江豚,讓我們科學家能有機會去研究江豚,更能學習該如何保護江豚這一物種。盡管江豚保護不是寫小說,但是科學地說,基于當前長江生態環境逐年向好、江豚遷地種群有一定數量基礎等前提下,有計劃地開展遷地種群的野放試驗顯得非常有必要且條件趨于成熟,利用遷地保護工作成效來促進野生種群的恢復增長將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第三個想法,長江江豚保護需要關注和熱度,更多的是要堅守。因為江豚是長江生態保護指示性物種、,很萌很可愛,江豚成了一個“明星物種”,全社會對于江豚保護都很關注。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王克雄老師曾經對我說過,江豚保護的科技人員和工作人員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目前江豚保護取得的成效是過去幾十年多措并舉累積的結果,即便這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也只是僅僅讓江豚種群數量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而已。所以任重道遠,江豚保護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堅守,久久為功地做好研究保護的各項工作。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張新橋博士說王丁老師的發際線越來越靠后了,王克雄老師在這次科考中的身份只是一名普通觀察員,向王丁、王克雄老師和很多我不還太熟悉但我知道他們為白鱀豚和江豚保護奉獻青春的科學家們致敬。試問大江碧波,何謂學以報國?青絲成了白發,夢里鐵馬冰河。同時也向這次科考的志愿者致敬,希望緯來能有更多元的參與,更好的保護我們的長江江豚。。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