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王睿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2022 年 9 月 19 日,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正式啟動。本次考察是繼2006 年、2012 年和 2017 年后第 4 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學考察,也是長江十年禁漁實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種系統調查,對于長江江豚乃至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在大學還未明確考研志愿時,《遠逝的長江女神:搜尋最后的白鱀豚》一書為迷茫中的我指引了方向,書中所描繪的2006年第一次長江江豚科考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之后,我如愿考入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為了鯨類研究保護的一份子,也非常榮幸能親身體驗這次五年一度的2022長江江豚科考。作為一個剛入學的博士研究生,被郝玉江隊長委任為宜昌至城陵磯江段目視考察組的負責人,我自覺身上的責任越發重大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早在啟動前,考察的儀器配備,隊員的食宿、物資、交通等已經在緊鑼密鼓地安排了。但受到疫情的影響,前期的準備工作往往會有很多不確定性。面對行程的變動,隊員們又會迅速地聚在一起商討,決定下一步的對策。為了減少與岸上的直接接觸,同時保持對科考的專注,隊員們都自覺選擇了方便食品作為午飯。更難能可貴的是,大家在之后的航程中都樂在其中,還爭相代言起最喜愛的食物,每天船艙中都充滿了歡聲笑語。

特附一首小詩記錄這段科考時光:

迎風穿雨出清江,

值班站到冰涼涼。

回艙億口小零食,

開開心心又上崗。

在我所負責的目視考察部分,也遇到了一些難題,但經過所有隊員通力協作,它們都被一一克服。在登船實際操作時,我們發現目視平臺的安全設施存在一些問題,因為025船上只有最高的第4層甲板可以滿足目視考察的需求,而此處并未安裝護欄。第二天上午就要啟航了,必須要有一個兼顧安全與視野的平臺!科考隊員緊急商討,張旭光政委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安全帶,這樣可以把左右兩邊的負責觀察的科考隊員牢牢固定在船上。但是中間負責記錄的隊員還沒有一個理想的記錄臺,經驗豐富的張新橋博士說了他的設想:把一個下部鏤空的桌子和小凳子固定在甲板前部的一個狹小空間。但是去哪尋找合適的桌凳呢,定做已經來不及了,只能就地取材!我飛快的跑到躉船上,開始掃視四周,終于,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發現了一個鋼板焊接成的長方形桌子。在眾人的合力下,它被搬到頂層甲板,嚴絲合縫地放入了那個狹小的空間。然后我們把凳子固定,大家輪番試坐了一下,居然還出人意料的舒服。就這樣,問題一個一個被順利解決。9月19日上午8時,隨著一聲汽笛,考察船緩緩離開沙市水政碼頭,所有人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科考過程中,考察的記錄方式也有所改變,把傳統的紙質記錄的代碼都整合到電腦軟件中,大家不用頻繁的去翻找目視代碼的含義,也省去了將數據電子化的時間。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考察隊中有很多年長的成員,對他們來講使用軟件的學習成本甚至要高于紙質記錄。對此郝玉江隊長提出了一個想法,挑選年輕的隊員做專職記錄員,與其他目視觀察者獨立輪班。在確認好不會對實驗設計造成影響的前提下,我們采取了這個方案,并連夜對記錄者進行了培訓。另外,還要在戶外多變的環境下保證電腦的正常工作,以及所搜集數據的安全。我們把電源線接到工作臺,給電腦做好了散熱,又經過幾天時間不斷優化,把收納箱側放,再用橡膠繩固定在桌子上,給電腦提供了一個防風遮雨又遮陽的空間。最終,我們的電腦記錄全程順利,沒有出現想象中電腦“陣亡”的畫面。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科考中每個人的心情大概是不同的,但我想應該都有開心、激動和陶醉。而對我來說,這次科考還有著緊張,我深知我的責任和壓力,面對接踵而至的困難唯有全力以赴的去面對。幸運的是,在科考過程中,我得到了大家強有力的支持與鼓勵,而我的工作能力也迎來了小小的進步。最重要的是,我登上了江豚考察的科考船,結識了我在科考故事中讀到的優秀科學家,并且與他們一起,也在江豚的保護事業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編輯:孫晨宇)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