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王崇瑞(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2022年9月19日,炙烤了長江流域近60天的副熱帶高壓剛剛有所收斂,在人們走出空調房肆無忌憚地享受初秋清涼的時候,8艘掛著藍白相間的旗幟和巨大橫幅,船舷印著巨大“中國漁政”的執法船,載著一批懷著激動和期待的科考隊員,以一聲氣貫長虹的汽笛聲,向全世界宣告: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活動”——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后的首次流域性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活動正式開始了。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活動從籌備到完成經歷了長達半年的時間,在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的領導下,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相關院所、各省漁政行政主管部門、各江豚保護區及江豚保護的各類社會組織等單位周密部署,彼此通力合作,確保了本次長江江豚考察活動的科學性、嚴肅性和安全性。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長江干流宜昌至城陵磯江段的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活動,從荊州出發上溯至宜昌,再調轉下行至城陵磯,最后返回荊州。干流考察結束后,又馬不停蹄地轉車趕赴岳陽開始洞庭湖考察。至此,整整10天的考察圓滿結束。雖年近不惑,在登上科考船的那一刻我仍然心潮澎湃,非常有幸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科考工作者,大家始終保持著工作熱情和嚴謹態度,對于每一個技術細節都認真討論,對每一天的工作都認真總結,對每一天的感受都持續分享。科考中結識了如此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并肩與狂風作戰,與白浪共舞,烈日下穩如泰山,細雨中目光如炬,不放過江面上任何一個閃現的“黑點”。能與這樣一群充滿著激情和理想的朋友們,一起參與這次具有非凡意義的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活動,在長江大保護的需求下一同為長江江豚保護和長江保護奉獻微薄之力,何其幸哉!
參加2022年城陵磯至宜昌段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的全體隊員及工作人員
(圖片來源: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
初識江豚,憂心忡忡
猶記2012年的春天,江南草長鶯飛,一片鶯歌燕舞,萬物生機勃勃,長江江豚卻用生命的代價向我們發出了嚴重警告:“長江病了!”當我第一次看見她的時候,讓我對造物主萬分感慨,世間竟有如此神奇的物種,從出生到就帶著笑容,不管面對的是毒藥、漁網、滾鉤、挖沙、巨輪……的傷害,始終微笑面對這片同樣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如果不是背部一道深深的傷痕和斑駁的皮膚,看起來就像剛剛吮吸飽乳汁酣睡的嬰孩,似睜非睜的眼睛好似在告訴我們她經歷了怎樣的凄慘經歷,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2012年12月,我參加了洞庭湖長江江豚的科學考察,依舊記得考察開始的前一天,站在大堤上,看著鱗次櫛比的船舶擠滿了湖面,我仍清晰記得王克雄老師憂心忡忡的說:“這么多船,哪里還有江豚的生存之地?”和這次在洞庭湖考察相比,當時的狀況不忍回憶。從城陵磯到湘江望城段,百余公里的水域僅看到寥寥無幾的江豚。
江豚之殤就是洞庭之殤,洞庭之殤即為生態之殤,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長江女神的香消玉殞給我們的慘痛教訓還不夠深刻嗎?難道我們還要看著微笑天使重蹈白鱀豚的覆轍嗎?那一刻我深深的認識到:保護長江江豚,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已經刻不容緩!
一起考察洞庭湖的王克雄老師和小伙伴們(2012年)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看不到江豚的滿臉憂郁(2012年)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威脅長江生態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
當我站在中國漁政020的甲板上手握望遠鏡搜索江面時,涼爽的秋鳳拂面而過,目之所及,長江干流碧水綠岸和豚躍魚歡,自然岸線整齊,畫面優美無比,心中暢快無比。同時,一些威脅長江江豚生存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比如在考察過程中,在航道較窄的江段,川流不息的船舶發出的噪聲對長江江豚有巨大影響;有些江段五花八門的各類釣竿和釣具也是長江江豚的潛在殺手;在有些水域,航道治理、采石挖砂、碼頭建設等依然持續存在……
長江十年禁漁實施后,長江魚類資源量已有了較為顯著的恢復。但是,在今年高溫干旱持續下,長江干流、洞庭湖和鄱陽湖水位汛期出現了歷史極枯水位。已有不少地方因干旱造成魚類大面積死亡事件發生,大量魚類聚集在淺灘溝壑之中,吸引大量民眾蜂擁而至,還有個別人使用違法漁具進行捕撈,儼然一幅“漁家樂”的景象。殊不知,這些行為不僅給自身帶來安全隱患,還會對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造成破壞,甚至已經觸犯了法律。其次,長江江豚的棲息地范圍被大幅度壓縮,部分江豚相對集中的湖區受水位下降的影響,容易導致江豚擱淺等意外情況。長江江豚因極端天氣出現新的保護問題,需要我們持續開展巡護監測,應急救護等工作。
洞庭湖考察第二組和第四組會師洞庭湖推山咀(2022年)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共抓大保護,長江豚悅未來可期
長江立法做護盾,十年禁漁開先鋒!人類歷史上空前的長江大保護行動開始了!201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2020年長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計劃開始實施;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正式啟動。
曾有人發問:“十年禁漁能拯救得了長江嗎”?本次宜昌至城陵磯長江段和洞庭湖區的長江江豚考察給了我們無可置疑的答案和出乎意料的驚喜,葛洲壩下的群體逐漸壯大,城陵磯三江口的群體發展穩中向好,荊沙江段“豚”影重重,洞庭湖畔“豚”聲鼎沸……一切都彰顯著長江大保護的成效和十年禁漁的初步成效。
與南京師范大學陳炳耀教授在洞庭湖考察(2022年)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長江江豚的瀕危現狀仍然未變。讓長江生態保護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氛圍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我們在保護長江江豚的同時,還需要化身科普工作者,宣傳長江大保護的意義和成效,持續不斷地營造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良好氛圍,帶動更多人一起來實踐長江大保護,讓長江大保護成為全社會的一種自發性行為,自覺參與其中,取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全方位保護的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編輯:孫晨宇)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