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山區某村村民散養2頭 豬,均關在一間欄舍內,在全村首次發生豬丹毒病。大豬最先發病,小豬次之,出現不食、全身發紅等癥狀;病程持續半個月,呈蔓延性發生,傳染至全村23戶農戶的散養豬,共有患病豬60頭,其中痊愈58頭、死亡2頭(急性發病死亡1頭、胃穿孔死亡1頭)。筆者分析,此次傳染源疑 為農戶豬肉行內走動帶菌或購買帶有病菌豬肉,農戶防疫意識有限,回村后未進行消毒,走門串戶從而引發其他散養豬染病。

一、臨床癥狀

豬丹毒病是因感染豬丹毒桿菌后引起的,豬丹毒桿菌對自然因素的抵抗力相當強,腌制的臘肉 3 個月后仍可發現活菌,其流行期多為夏季,春秋季次之,3—6 月齡豬最易感染,潛伏期短的 1 天、長的 7 天,表現為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等癥狀。

1.急性型。精神不振,體溫升 高 到 42℃ 以 上, 稽 留 不 退, 死亡率高,不食、嘔吐,結膜充 血,糞便干硬,附有黏液,耳、頸、背皮膚潮紅、發紫。臨死前腋下、股內、腹內有不規則鮮紅色斑塊,指壓褪色。哺乳仔豬及剛斷奶小豬主要表現神經癥狀, 抽搐、倒地死亡。

2.亞急性型。出現口渴、便秘、 嘔 吐 等 癥 狀, 體 溫 升 高 至41℃左右,在身體不同部位,尤其胸側、背部、頸部至全身出現圓形、四邊形、菱形的疹塊,疹塊突出于皮膚表面從幾個到幾十個大小不等,干枯后形成結痂。病程約 1~2 周。

3.慢性型。慢性關節炎者表現為關節腫大、變形、疼痛、肢體僵直,呈現一肢或兩肢跛行或臥地不起。慢性心內膜炎者表現為消瘦、貧血、全身衰弱、喜臥不愿走動、心律不齊、呼吸困難。有的病豬表現為皮膚壞死,常發生于耳、頸、背、肩、尾等處, 色黑,干硬似皮革,逐漸與其下層新生組織分離,猶如一層甲殼。病程較長。

二、豬丹毒病防治

1.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農戶防疫條件和防疫意識,注意保持欄舍通風與干凈衛生,日常可選用3%煤酚皂溶液、1%漂白粉液、5%石灰乳、2%燒堿水溶液(無豬情況下)等藥液定期對欄舍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對同群未出現癥狀的豬只可通過在飼料中添加2%~5%電解多維、 5%~10%葡萄糖,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減少發病率。疫苗接種,種豬每年春秋季接種豬瘟、豬丹毒二聯活疫苗,或者接種豬瘟、豬丹毒、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病三聯活疫苗,商品豬在斷奶后注射1 次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菌苗, 每 6 個月注射 1 次。

2.治 療。 發 病 豬 需 隔 離 治 療,每千克體重予以 6 萬~10 萬 單位青霉素進行肌內注射,1 天 2~3 次,遇體溫升高情況可與復 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混合使用,每10 千克體重 1 毫升,連續使用 5

天。若青霉素使用無效時,可改用紅霉素、泰樂菌素治療。紅霉素肌內注射每天 2 次,按每千克體重每次 2 毫克進行注射,連用 3 天。泰樂菌素肌內注射每天 2 次,按每千克體重每次 2~10 毫

克進行注射,連用 3~5 天。

來源: 楊建昌 石琦 石順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