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國際部獲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臭氧秘書處發文表示“盡管每年都有大空洞,但臭氧層恢復仍在正常軌道上”。為推動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中國綠發會國際部現將相關內容整理發布,供讀者參考。
臭氧層——平流層中保護地球不受太陽紫外線傷害的部分——每年9月都會變薄,在南極上空形成一個“臭氧空洞”。大氣中的氯和溴的化學活性形式來自于人類制造的化合物,每年南方冬天都會附著在高海拔的極地云層上。在南極洲冬季結束時,當太陽升起時,活性氯和溴會引發臭氧破壞反應。
NASA和NOAA的研究人員利用Aura、Suomi NPP和NOAA-20衛星上的儀器探測和測量臭氧空洞的增長和破裂。2022年10月5日,這些衛星觀測到的單日最大臭氧空洞為1020萬平方英里(2640萬平方公里),比去年略大。在2022年9月7日至10月13日期間,每年南極臭氧空洞的平均面積達到890萬平方英里(2310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于北美的面積。雖然這似乎令人擔憂,但記錄的“空洞”比去年略小,而且近年來總體上繼續呈縮小趨勢。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保羅·紐曼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正在取得穩步的進展,這個洞正在變小。”南極臭氧空洞的峰值是中等大小,但專家表示,臭氧層正在恢復,每年的變化是由于高海拔的天氣溫度。“我們看到有一些搖擺,因為天氣變化和其他因素使數字每天和每周略有波動。但是總的來說,我們看到過去二十年來這一數字在下降?!?/p>
20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們震驚地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已經枯竭到如此程度,以至于他們將其稱為“空洞”。這種擔憂的原因是,臭氧層作為地球的保護層,阻擋了幾乎所有有害的紫外線輻射。如果沒有它,暴露在紫外線輻射下的時間增加會導致更多皮膚癌病例,破壞生態系統并影響作物產量,可能導致糧食短缺。而我們是罪魁禍首。
盡管臭氧是在平流層中自然產生和破壞的,但人類驅動的污染破壞臭氧的速度比它形成的速度還要快。特別是使用氯或溴的工業,如制冷和空調,以驚人的速度破壞臭氧。
大氣中的氯和溴化學物質對保護地球的臭氧層造成嚴重破壞。寒冷的天氣形成云層,釋放化學物質。越冷,云層越多,臭氧空洞就越大。
1987年在發現臭氧空洞后通過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了消耗臭氧物質的生產和消費,使臭氧層走上了恢復的道路。盡管臭氧空洞今年的規模很大,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空洞正在縮小。
今年早些時候,有報告稱,大氣中的臭氧消耗物質自1980年以來已經減少了50%。如果這種下降趨勢繼續下去,臭氧層可能在2070年完全修復。
環境署臭氧秘書處執行秘書Meg Seki說:“臭氧大小的年度波動并不意味著《蒙特利爾議定書》不起作用。多虧了《蒙特利爾議定書》和各國消除臭氧消耗物質,臭氧層正在緩慢修復?!?/p>
編譯/YJ 審核/Samantha 編/Pierre
來源: 中國綠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