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 的新研究表明,夜間被人造燈光吸引的鳥類會被吸引到空氣中有毒化學物質濃度更高的區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觀鳥工作組現將該研究整理編譯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和了解。

圖片:紅尾鶯沿著墨西哥灣遷徙穿過德克薩斯州。圖源:Cameron Rogna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論文主要作者康奈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的弗蘭克·拉·索爾特(Frank La Sorte)說:“我們研究了空氣中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夜間的人造光和165種夜間遷徙鳴禽的周數量之間的相關性,發現當鳥類在春季和秋季遷徙期間停下來休息時,光污染確實增加了它們接觸有毒化學物質的機會。我們還發現,在非繁殖季節,鳥類接觸有毒化學物質的幾率也很高。而在通常情況下,在這個季節鳥類會避免光污染,所以這有點出乎意料。”

唯一沒有顯示接觸有毒化學物質增加的時間段是在繁殖季節,那時鳴禽通常在遠離人類活動密集區域的棲息地筑巢。

研究人員首先比較了夜間的人造光水平與北美15743家工廠的479種有毒化學物質的含量。他們發現,光污染水平增高確實與空氣中有毒化學物質水平較高有關。接著,科學家們利用康奈爾實驗室的eBird項目的數據,將這些數據與165種夜間遷徙的鳴禽物種在其全年生命周期中的每周豐度進行交叉參照。這些使科學家能夠更好地了解光污染對夜間遷徙鳥類的全面影響。

索爾特說:“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地區是墨西哥灣沿岸,尤其是德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在該地區過冬的候鳥在較長時間內暴露在空氣中高濃度的有毒化學物質中,因為非繁殖季節占據了這些物種年度生命周期的很大一部分。”

研究表明,空氣污染已經導致一些物種停止遷徙,或者改變了物種的遷徙高度或路線。長期接觸有毒化學物質會干擾細胞和器官的功能,化學物質污染會通過產卵從母體轉移到卵子,傳染給幼雛。

索爾特說:“如果我們在春季和秋季減少光污染,這將減少遷徙中途鳴禽在停留期間被有毒化學污染的機會,從而將提高鳴禽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然而,遺憾的是,即便如此,這也不會對墨西哥灣沿岸發生的鳴禽長期接觸毒化學污染產生影響,因為該地區可能是北美鳥類有毒化學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

原文參看:https://phys.org/news/2022-10-migrating-birds-drawn-higher-chemical.html

編譯:Sara
審核:Daisy
編輯:Pierre

來源: 中國綠發會